东莞市汽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在文科教学中培养创造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15:1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知识就是力量[url=http://finance.qq.com/a/20111124/005505.htm]圣元优博[/url生。我国的传统封建教育是以压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目的的教育,在几千年的余絮的影响下,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单一,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比较薄弱,这直接反映在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往往以满堂灌的讲授方式,学生听、记记笔记的方式为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集中教学,但是从长远来看,对我国学生整体创造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并不好。、
  虽然前人知识的积累很重要,但是自我的创新能力,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却更重要。纵观世界发展历史,人类的前进往往建立在新的发明发现上。只有创新,才是综合国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过于单一,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在学习的旅程中,对于各种老师的授课方式也有不少了解。文科教学,老师往往直接将自己的感受和知识讲述出来,我们记笔记,记知识,考试也多以客观知识的记忆和回答为主。这样其实对于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发展用处不是很大。因为文科的许多客观知识点往往在考试过后几年后会忘记。高考时背,记的大量知识点,我现在的记忆往往模糊了。
  而且,现在文科教材编写内容也不合理。一些没有用处的历史和知识点太多,太过系统,忽视了实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中,往往记住了某位人物某件事件某个客观事实,思考力,想象力却并没有得到发展。
  有人说,上大学到底有什么用?学的知识走如社会一点用处都没有,回答是至少大学生的“理解力”比中学生要强。是啊,我觉得这也许是一个讽刺。人的能有许多方面,创造力,分析力都是很重要的方面,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至多只培养了我们对材料机械理解的能力,却无法创造,创新,我们学会的只是原地画圈,被动服从,将前人劳动的成果,消化过的馍馍当作圣经在咀嚼,而没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感受,没有了个性。
  我认为,发展之所以发展,就在于异彩纷呈,在于人与人之间差异化的碰撞。比如美国之所以强大,就在于人口来自世界各地,有“差异化”,丰富差异的文化创造出强大的综合国力。国外的教学的作业也多为创造,比如文学课的学习人物就是期末出版一本小说,学生平时就忙着在写小说这样的。而我们却没有这样的课程。我们的教材、教学方式、考试,就是要将学生“统一化”,考试的标准答案,教学大纲,将我们思维“束缚”的推手。为了应付考试,我们要死记硬背住标准答案,去回答卷子上占80%的客观题。这样的考试方式,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能不束缚学生的创造力吗?
  大学的教育,目的不在升学,应该多活一些,自由一些,比如课程和考试和评价成绩的安排,就应该创新一些。比如文科的课程,学习成绩可以综合学生日常发表的作品,获奖的情况,写作文章的数量等算到成绩里,而不是几道客观题就叫学的好。或许有人那几道客观题记的不好,知识点不清晰透彻,而他却利用课余时间写出了几篇优秀的长篇小说,还参加了诗社,在校刊上发表了作品,他的这门课的成绩就不应该低,这些平时的创作就应该放进去。
  我认为,除了考试应该改制外,平时的学习任务也应该改革。作业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培养能力的方式。多出一些创造性的作业,比课堂上讲得多好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无论老师讲得多好,现在的社会,再多的知识,图书馆,网上,很方便就能找到,只要愿意找。老师的单纯讲授是很有限的一种方法。我如果想学知识,完全可以不听老师的讲课,而是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图书馆、网络上的相关知识和资料进行自学,然后运用自学到的知识完成作业的题目,这样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有个别老师不会留作业,留出一些特别“客观”的题目,抄书,死记,背知识点,是许多老师留作业的方法。这样“考知识点”,有的所谓“收集资料”,却不用任何分析和笑话,或者靠题海战术,靠海量来吓倒学生的作业,真的一点意义也没有。一个有价值的命题,也就是所谓的“情景建设”,让学生凭自己的力量完成一篇论文,可能有效的多。考试的成绩小部分算卷面基础知识,而多留几次作业,多算平时成绩,更能真实反映学习的状况。
  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是我国刻不容缓的事情。老师教学是压抑学生的创造力,还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老师的思考和教学传统的大胆改革。不能让十几年的教育让天才变成“庸才”。改革成绩评价方式,多算平时分,减轻考试压力,而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创造更重要。这就是我的看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莞市汽车网 ( 粤ICP备10001045号

GMT+8, 2025-1-25 01:59 , Processed in 0.1472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