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汽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23:0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想有一些朋友在圣元等待着这一篇新文。说圣元实话,我心里很感激。圣元奶粉与他们良久不见了,他圣元紧地问上一句:“又写[url=http://bbs.hexun.com/post_91_4515473_1_d.html]腾达路由器密码破解[/url地问上一句:“又写出了什么好文章了?”
这是很特别的一句问候语,而且我想很难再找到一句比它更特别的了。听到它,我总会感觉自己像是寻到了忘记已久的喜悦和熟悉之味,心里难免想说到一句:“嘿,是的,老伙计们,没错,我又活过来了。”这个牛头不对马嘴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理解。所以,我只得改口,说得简单浅显一些:“嗨,伙计们,我回来了。”
  是的。外边在热火朝天地盘点着在过去的一年里世界发生的大事,而我却在这里盘点着我在过年的一年中想过念过最多的一句话,这算是鸡毛蒜皮的事。但是明显地,这句鸡毛蒜皮的话的能耐真不小。就如小孩子们能轻易地忘却自己说出来的童言,但是大人们却显然不行,而且会记得很久很久,兴许高兴了一辈子,兴许难过了一辈子。
  那么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是高兴还是难过的呢?我问过了不少的人,他们都说看不出来,让我说。其实我也想说个明了的,可是最后连我自己也不是分得很清楚罢了。甚至有时候,我会对着前方的空地作假想,仿佛熟悉的人就站在那儿,他们不变地对我微笑,和声地问候到:“回来啦?”然后我应景地喃喃道:“是,回来了。”这一霎时之间,种种的悲喜情绪便又好像被重拾回来了。
  这到底又是不是一个恶性的因果循环关系呢?我猜不透。有时候我还在作这样的假想,假使没有一个问候我的人存在,那么我没法说出“回来了”,这时又该如何辩证我是真的回来呢?或许唯物论是可以证明这点吧,因为一个物体的位移变化量始终为零。但人与物体有区别,人拥有的也是人心,而不是兽心。
  事实上,我以前常常以为这句“回来了”所起的作用没有那么大的。每逢归来之后,都需告之亲朋一声,这我在当初常不以为然。江淹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其实他也错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难道不也黯然销魂?那“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总够黯然销魂了吧?旧地物是人非,亲朋远走长逝,于是,归来的意义便在此刻有了莫大的悲意,虽然这从某方面来看,最终的原因还是“别”。
  杜牧吟哦:“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肠。”因古人是于清明节之前的寒食节祭祀先人,由此可见,在寒食过后其断肠之情仍是绵绵不绝,而至今人是于清明祭祀先人,则此情更应当是凄凉绵久的。然而这两种情况,我觉得皆非是最甚者,最甚者莫过于清明之时祭奠前一刻仍是生人的先人。
  我的外祖父便是逝于旧年的四月七日,直至新年此刻,我依然不能忘怀当日的断肠之痛。记得我曾在远走之际,与他说过,下次再回来看望他。结果,说回来的人已经回来了,但是等待被看望的人却早已长眠。我跪于他的遗体下首,心里在不停地责怪他,说:“您怎么没等我回来啊?您这是要惩罚我不长进,让我遗憾终生吗?还有,我在心里已经默念不下千百遍‘回来了’。您怎么还不像往常那样回答我‘回来就好’?或者先问我一句‘回来啦’?”
  可是无论我如何责怪,他最终还是没有发出任何的声音。他只安详地睡着,仿佛梦到了一个很美的地方,沉沦不愿清醒。而我呢,似乎也还停留在很远的地方未曾归来,故地里的一切人事仿若没变。甚至有时候我在这样想,其实我和外祖父都还在同一个世界,只不过我沉沦于人间,他沉沦于天国罢了。
  所以,当我在远游散心之时,我都尽可能的走遍更多的地方,一条条陌生的巷子,或是一道道不知名的马路。我想外祖父也能看到的,还有很多的地方他在人世的时候没有观光过,我想这下子他不用再忍受孱弱的身体拖累之苦了,就由我来代步吧,他只需在天国上安静地看,安静地欣赏,或许他正好也能看到了我正在成都文殊院里虔诚地祈祷呢。我向来不掩饰对释家的兴趣,但是我并不信仰佛陀,然而这次我买了扎香,先参拜了释迦牟尼佛,再参拜了地藏菩萨,不知道外祖父有没有听到我的祈愿呢?我向佛陀说,向菩萨说,就让外祖父归来吧。这样的话,我便可以装一次老成了,然后对外祖父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这算是在四川之行里,我感觉到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了。我想即使我有充足的时间去游览一遍峨嵋山和乐山,也会比不上文殊院之行。
  事实上,在院中游览期间,有大部分的时间,我是偷偷地跟着一个年轻的出家人身后走的,我晓得这样做很无礼,但我实在无法按捺得住自己的好奇心。他走到院中的哪儿,我就大略参观到哪儿。其实我已经不在意那些展览点了,更多关注的是他。我心中有着各种疑问和想法,看着他的头时不时地对迎面而来的游客恭谦示意,穿着灰色僧袍的身子又侧身合十,游客确实不少,但他仍然一丝不苟地重复,这时我又注意到了他的脚步,既不紧凑又不宽松,一切都如此从容,步伐犹如一朵漂浮于湖水中的荷花,不溅起任何涟漪,我不明白怎么会突然产生出这种错觉来,心中也不由地浮现出一个词,一个很适当的词,便是“步步生花”。
  这一尾随,不知不觉中,最后我到了他们僧人的饭堂。饭堂内僧人零星,素菜却飘香。说来此时天色已晚了,令人不能不归。于是,我漫步向外走。当中倦鸟飞还,园林鸣声脆响,昏黄的余晖之下,我想起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是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一刻我的心境便好像被放大了无数倍,且无限接近于诗人所处的心境,我突然之间有一丝明悟,我想到我以前的一些观点确实错了,人境中其实也是可以修身得道的,俗世中也是可以立地成佛的,世人们常说俗世俗世,其实说的最终也仅仅是俗世人心中的俗世罢了。
  话说回来,在接近院出口处,走道的左边有一座楼阁,其名为“空林书院”。而走道的右边又有一碑廊,里面碑文繁多,大多都是院中的历代高僧所著。其中有一碑为禅安长老所著,碑文刻字遒劲苍朴,是曰:“天地存吾道!”

                                          二
  很多人问我,青海怎么样?
  我实在没法描述那种感觉。我记得在电影《荒野生存》里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不可否认,无疆行走总是让人兴奋。在我们心中,它意味着忘记过去、摆脱压力、逃离法律与繁琐义务——绝对的自由!”
  没错,带着这种感觉,仿佛撕裂掉了所有掩盖于人的本心的虚伪装饰,人在此刻,终于可以真实地活着。你可以想象你是行走在天地之中,脚踏实地,赤裸坦荡,身体虽然小,但是心却融于无边无际的天空里。所以不得不说,青海又是个很容易产生悲喜的地方,有时候一座青山或者一块荒地很简单地就能直接冲击到你的心灵深处,你不能不哭,也不能不笑,你只能赞美感叹大自然,原来大自然也并非无情的。
  当然,这还不是青海最神奇的地方。那最神奇的是什么呢?
  是宗教信仰。
  中国文化之所以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着根本的重要的不同,也有这点的原因。宗教文化没有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宗教信仰也没有成为国人行为准则的关键。
  但是青海最神奇的便是在于,当地人几乎人人都有宗教信仰,而且比较忠贞。比如藏族人全族民信仰藏佛教,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并且他们绝大多数人一生都会以各自的教义教条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因此,当决定第一站游览哪里时,我选择了塔尔寺。我不是为了欣赏藏族建筑风格,也不是为了观看香火鼎盛的场面,只是想看看那些朝拜的藏民。我不明白他们怎么朝拜的,也不理解他们怎么这么虔诚。当然,我不是说汉人就没有这么虔诚的信徒,只是说明汉人对于宗教观念,比较淡薄,对于宗教信仰也比较自由随意性。比如今天看到一座佛庙了,便进去参拜一下,说上一句,我信仰您,求保佑;明天看到一座道观了,还是进去参拜一下,说上一句,我也信仰您,求保佑。说句不顺耳的话,就是谁都信,谁都不信。
  当在去塔尔寺的路上,同伴就跟我说特别说明了一下,让我等会若看到了朝拜的藏民,要注意避让他们。我就想了,难道他们都不看路?结果,我一进塔尔寺大门便看到了远处有一个朝拜的信徒,他先是站起来,接着跪下,然后伸展全身,匍匐在地。而他的前方,游客们似乎自发地让出了一条宽阔大道给她前进,又像是因为他的每一下朝拜都产生了莫大的力量,把前方的一切都推开。  我突然明白了,不是他不看路,只是他心中已选择了一条路线,便必然会朝拜到底,无人可阻。
  我忍不住问到同伴,这样的朝拜要多久?
  同伴说,除了睡觉、吃饭等这些日常需求外,一直拜完10万个头,才算大圆满。当然,最虔诚的信徒才会这样做。一般的情况,就是拜一万个头吧。其实也不强制每一个藏民都要朝拜的,但是假如决定朝拜了,就要踏踏实实做完。要知道,有的藏民花了大半生的时间去完成朝拜,有的变卖家产去完成朝拜,还有的甚至还死在了朝拜之路上。
  我一边听着同伴说,一边关注着朝拜之人。我是无法理解朝拜的魅力所在的,但不知为何,看着看着,便觉得朝拜之人的每一个动作都似乎能淡去他心中的几分悲喜,然后他的身影也在变化,变得越来越庄重,变得越来越神圣,直至令旁观之人需要仰视。
  这次游览之后,我对朋友发了信息说道,在道德价值观念日益缺失或混淆的社会环境下,凡事都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反而会助长了更多的歪风恶习,所以,有时候人们的心中确实需要存在着这么一个绝对正义的信仰,从而来审视自己,来约束自己。

  西行回来已经很久了,然而这篇文章直到今时,我才得以安静下来完成。过去的一年里实在太多悲悲喜喜大恸大欢了,但悲恸明显居多,直至现在,我仍有恍若隔世之感。我不敢再发声“回来了”,说了难免又会再生悲意。或许,真应了那句话,“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我更喜欢《荒野生存》里的另一段话:“如果你认为人生的快乐主要源自人际关系,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上帝将快乐赐给世间万物,快乐无处不在,我们能从所有事物中体验快乐,我们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
  所以,陶渊明毅然选择了“复得返自然”,每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自得其乐也。就如他的《形影神赠答诗》里所言: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悲。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天地人事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大悲大喜的话,人又哪能应付得过来啊。还不如淡然点,看开点,让心境保持舒畅就好。只要无怨无悔,尽心尽力,便无须瞻前顾后去做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莞市汽车网 ( 粤ICP备10001045号

GMT+8, 2025-8-29 07:10 , Processed in 0.17052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