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汽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夏季汽车降温有绝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7 15:0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夏季汽车降温有绝奶粉招 



圣元   相信很多车主都关注有这样的感受,汽车在关注车门,一股热浪便会迎[url=http://t.qq.com/dingshengyuan]关注[/url门,一股热浪便会迎面扑来,车内更是像“蒸笼”一样让人透不过气来。要怎样才能使您免受这样的痛苦呢?为此,本刊咨询了几位维修专家,他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利用外循环给车内降温

    汽车在烈日下停放一段时间后,驾驶室因密闭而导致散热效果减弱,里面的温度甚至高达50多摄氏度。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降低车内部温度?维修专家认为都会利用汽车空调的外循环是最快的。

    一般夏季使用车外循环有两种情况:一是外界的空气温度低于驾驶室内温度;二是外界的空气质量较好。对于车内高温的情况,可以打开外循环,风量开到最大位置,同时打开所有车窗和天窗。由于热空气的密度较小,当外界的冷空气进入时,驾驶室内的热空气可以从车窗和天窗外散,达到迅速降温的目的。如此持续几分钟后,车内温度会很快降低到人体可以承受的程度,司机可以考虑进入车内,行驶一段路程。由于行驶时,车外空气的流通速度快,气压较小,车内的热空气也会快速地散发出去,达到迅速降温的目的。然后就可以关闭车窗和天窗,调整合理风量,或者打开内循环,进入正常的空调使用状态。这样不但制冷效果好,更快一些,而且对发动机有好处。

    使用遮阳板和贴膜

    车辆在停放时,前后风挡处放置遮阳板,这样可以防止阳光直射使车内温度升高,达到降温的作用。在汽车装饰用品市场上,便宜的遮阳板价格在50元左右,而具有大反射率的遮阳板的效果更好。此外,车窗的贴膜也可以防止车内的空气被日光加热,好的贴膜可以防止70%以上的光线(包括紫外线)进入。前后风挡也可以考虑贴膜,其价格一般都在千元以上,风挡玻璃贴膜除了可以防止阳光直射外,还有保护、保洁风挡玻璃的作用。

  提前做好降温工作

    其实还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给车降温,可以防止车内温度过高。

    停车时放在阴凉通风处。车主在停车时应该考虑尽量不要把车辆直接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如果停车场有树阴,可以停放阴凉处。另外有一些朋友在车内安装了车内窗帘,也是防晒,防热的好办法,大家可以参考。

    商报链接

    给汽车降温有四忌

    1、忌“开锅”时立即开盖加水。散热器内水沸腾后,内部有一定的压力,此时若立即打开散热器加水口,热水会向外喷出,造成人员烫伤。正确的做法是发现水箱开锅后,立即全部打开百叶窗以增加空气流量,待水温有所下降不再沸腾时,用湿毛巾做垫手,先把散热器加水盖拧开一挡,放出水蒸气,稍待片刻再全部打开。同时要将脸部避开加水口上方,防止热水喷出烫伤脸部。

    2、忌“开锅”后立即熄火。有些司机发现开锅后,想到的是立即熄火。要知道:发动机之所以开锅是因为水套内水温度过高,也就是罐套、缸壁、汽缸盖的温度过高。若此时熄火,机件都处于膨胀状态,各配合间隙很小,停机后会造成有些软金属脱落,有的甚至会造成黏缸。所以发现“开锅”后,不要立即熄火。应保持怠速运转,全部打开百叶窗。

    3、在发动机温度过高时,忌泼冷水浇发动机。有些司机在发动车时忘记加冷却水,待发现温度已经过高时,就向发动机缸体、缸盖上浇凉水来降温。殊不知,这样做可能会造成发动机缸体由于骤冷而炸裂,酿成不可修补的后果。因此,出门前一定要检查是否加足冷却水;检查节温器是否正常;行车中随时注意水温表的指示读数,要求不能超过95℃,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加强冷却空气的对流,可掀起发动机罩以利通风散热。

    4、轮胎温度过高时忌泼水降温。轮胎温度过高,常常是由于安装不精确、车速太快等原因造成的,或是炎热的自然气候造成的。如果在胎温很高时泼凉水,势必造成胎内部结构由于骤冷而变化,造成胎体内部各层帘布之间的变形不一,使轮胎早期损坏,甚至导致帘布的剥离。如涉水时,应待胎温适当降低后再涉水,以防轮胎早期损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莞市汽车网 ( 粤ICP备10001045号

GMT+8, 2025-4-22 23:25 , Processed in 0.1999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