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汽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战略特勤组》:“美国式反恐”的缩影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6:4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9.11”之后匹夫,“反恐”成为美国政天天向上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冯小刚在这个几乎没有经历过猪蹄是假的国家,这次袭击对于美[url=http://www.qlrc.com/personal/cp8063743.html]赢在职场[/url家,这次袭击对于美国政府以及民众的冲击力,自然不言而喻。在惊魂未定的仇恨和痛苦之下,一贯鼓吹“民主自由”的美国民众对于自己政府一再发动对外的战争采取了更多的默许态度,任由美国大兵在世界各地打着“反恐”的旗号杀人或者被杀。而美国政府更是打着“保护自身”的旗号,肆意发动对他国的战争,布什政府更是推出所谓的“先发制人”策略,允许美国首先攻击那些被美国认为“可能会存在威胁的国家”。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体现了伤痛中的民众情绪对于国家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倒是恰恰付好了新时期美国对外扩大势力的需要。
不过,随着这些对外战争的旷日持久,美国所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冷静下来的美国民众对于美国在“9.11”之后所采取的政策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表现在电影上,虽然还有《拆弹部队》这种所谓的“美国式主旋律影片”在含糊的表达着自己对于战争的态度,可是毕竟还有更多的影片来对美国近期对外战争进行反思,出现了像《锅盖头》《兄弟》《信使》等以描绘战争创伤为主的影片,甚至还包括了像《以眼杀人》这种对战争进行谐谑和讽刺以及《绿区》这种揭露“政府阴谋论”的影片出现。这些影片,几乎都是以以战争的侧面来质疑政府对外战争的合理性和结局。但这一部于2010年推出的《战略特勤组》虽然没有以上影片那么知名,但是在深刻性上丝毫不逊色于以上任何一部影片。
单从影片的故事上来说,这一部《战略特勤组》和美国的政策似乎关系不大,因为它主要讲述了一个对于恐怖分子审问的过程,给人的直观印象也大多集中在对于人性的反思与拷问上。不过,这部影片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几乎可以看做是一个美国式反恐政策的缩影。尤其是在影片在探讨自身的主旨,也就是是否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问题上,几乎就是一个对于美国近些年对外政策进行反思和拷问的一个浓缩的样本。本片的表面设置几乎跟常见的警匪片或反恐片没有什么不同。虽然缺少了“猫捉老鼠”式的追与藏的悬念设置,也基本上略去了这类影片中常见的动作和火拼场景,甚至在影片影片开始不久就出现了反面角色被捉的情节,不过也恰恰体现了这绝对不是一部单纯依靠视觉刺激来吸引观众的电影,而且在之后的情节发展的悬念设置上丝毫不逊于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一个在封闭空间中制造的肉体与思想的持久对决使得影片保持了足够的张力与悬念。重要的是,这部“没有动作的动作片”显示了其高出同类影片的一面,那就是一种映射式的拷问,而且是在一种表面上对于人性的拷问的外表下暗含对于政治的拷问。
整部影片几乎就是在一种“触目惊心”的状态中进行。所有的一切都集中在对于“恐怖分子”的严刑逼供和拷问上。如果说这些都是类似的动作片里的滥调的话,那么影片还是别出心裁的将重点放在了两名审问者对于非法审问手段的意见不同的冲突上,来反映一种非常时刻使用非法手段的所谓“合理性”和更为深刻的灾难性后果。影片中塞缪尔杰克逊饰演的特工“H”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位被称作“谈判专家”的政府特工其实就是一个暴力色彩浓厚的刑讯逼供者。影片对于他生存的坏境的高度戒备以及其妻子的身份的揭示都在暗示着这一人物内心偏向暴力的特征。虽然在人性的复杂面前他也会出现软弱甚至濒于崩溃的状态,但自始至终,他几乎都是一个“为目的不择手段”的忠实奉行者。种种刑讯逼供的方式已经对于恐怖分子妻子毫不迟疑的杀戮,都充分表达着这样一个所谓“以小换大”的貌似“正当”的策略的忠实信徒。在这一人物身上,集结了美国一部分以不择手段的牺牲,来换取所谓美国全体民众的“安全”的政客的影子。这种牺牲,既包括美国大兵的葬身他国在内,更包含了将战争彻底外美国化,以他国国土和民众的牺牲在内的意思。在一个“国家利益”的主题之下,所谓的“阵亡”已成为一种光荣,而他国的焦土和废墟以及无谓的平民伤亡更成为一种冠冕堂皇的“难以避免”。这种“以小换大”的所谓“代价置换”背后其实是强权政治的体现.更令人深思的是,以这种恐怖的手段“反恐”,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恐怖分子?以维护和平的名义发动战争,是不是真的能达到和平的目的?
此外,片中凯特安妮莫斯所饰演的女性特工则在影片中充当了进一步印证这种疯狂的角色。本来这位女性是充满人性色彩,强烈反对严刑逼供,可是在第一次爆炸发生之后,她拿着刀子刺入恐怖分子身体的细节就使得这角色发生了某些变化,也是理智的人在一种混乱和非理性的状态中理智失控的一个最好体现。这一形象具有明显的民众色彩的特征在内,在平时能够强调所谓的“民主”“自由”“理性”,却在一种紧急和茫然状态下最终选择了与自己信仰有所背离的道路,其实就是美国民众对于政府政策纵容和放任的一种讽刺和暗喻。虽然最终在屠杀小孩问题上女特工最终还是挽回孩子们的性命,却更多的是一种女性的天性和本能,并非理性的直接体现。整部影片大都在一种发人深思的过程中度过:一是关于刑讯的合法和合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在关系到千万人的生命的时候,这种对于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家庭的彻底暴力是否必要?另一个就是深层的国家对外政策的反思问题。恐怖分子固然危害巨大,可是这种态度恶化手段与恐怖分子又有什么区别?影片没有给出问题的答案,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更令人深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莞市汽车网 ( 粤ICP备10001045号

GMT+8, 2025-4-21 20:19 , Processed in 0.15459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