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汽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男女之间的事——关于《绿帽子》的评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02:3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一个直面爱情爱护与性的关系的片子。它质量的导演是男性,故事男有效主角是男性,它的观点耐用但对于男权它却很悲观[url=http://www.jiatx.com/jiancai/ProductList177_306_1____3/]节能[/url对于男权它却很悲观。“绿帽子”的含义大多数成年的中国人无论男女都明 ,影片一开始也介绍了其由来。大概所有中国男人,都会视“绿帽子”之名为耻,影片的主角便是两个戴了绿帽子的男人。全片讨论的爱情与性的关系,是在戴了绿帽子之后的基础上。
  
   影片里的两个男人都有“绿帽子”之名,导演却把这个原因归罪给了女人。影片有维护男权的倾向,但影片对此表现出的是一种悲观情绪。影片的第一个主人公王要为远在美国的女朋友“守身如玉”两年,所有的情欲以手淫为发泄方式,但在动身去美国之前,女朋友称其已经有了别人,这个打击让王要最终选择了自杀。打国际长途电话的那一段,王要惊讶、愤怒、绝望以及对女友的痴情等诸多情绪歇斯底里地爆发出来,演员廖凡的表演功力台词功力对此诠释得几乎完美,但是这一切,都指向王要的自杀及原因。影片设置了这个非常讽刺的结果,王要作为一个心浮于世的男人为女朋友守身两年,而女朋友作为一个中国女人却没能做到而是转向了别的男人。这个结局的原因,在影片的思维里,是女朋友变了心,这个原因归罪得未免过于简单,影片里在那个电话里,女朋友说其中原因“并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可是导演并没有让她道出更复杂的原因,因为影片本身的观点是,那都是借口。把爱情的不幸归因于性,这正是影片狭隘的男权思想的体现。
  
   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显然很难回答。导演让王要做了一番自我辩解式的陈述。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能给出一个个人化的回答,又何曾有什么统一的或标准的答案?王要的回答肯定有人同意也有人反感,你呢?王要自杀前说“爱都不怕了,还怕死吗”,正显示了影片悲观的爱情观。
  
   第一个男主角与女朋友分居两地有两年之久,这意味着两人性关系的长久缺失,那女朋友的变心似乎情有可原,为了进一步证明女性对性重过对爱情的观点,就有了第二个男人的故事。第二个男主角是在王要自杀前和他谈判的一个中年警察,他和妻子之间当然没有分居,也不是长久没有性关系,但是因为人近中年性能力下降的原因,他无法满足妻子对性的需求,遭遇和王要同样的“绿帽子”的境遇。影片似乎要说明,即使不是性关系的长久缺失的状况,即使是对性的需求无法完全满足的状况,女人仍然会冒丢失爱情的危险选择性。影片两个男主角,一个痴情,一个爱家爱孩子,他们都有各自值得称许和同情的地方,这样就把矛头都指向了女人。也许这正是导演在过于强调女权的当今的背景下,为男人的正名,这个正名,以一个低卑无奈的姿态。
  
   第二个故事设置了许多个正面交锋、矛盾激烈碰撞的情节,直面爱情与性,如男人一边看色情片一边在妻子面前手淫的戏,游乐场约妻子失败的戏,两场宾馆男人与妓女的戏,最后游泳馆正面交锋的戏,这些情节对爱情与性的探讨直接而尖锐,但都描绘了一个男性的弱势,一个只能在妻子面前手淫的男人的弱势,一个约会妻子失败的男人的弱势,一个只能在与妓女做爱时让妓女说“我爱你”的男人的弱势,一个偷看妻子与情人做爱的男人的弱势。对于妻子的情人,男人在任何方面都比不上他,买的蛋糕不如他的大,玫瑰不如他多,性器官不如他大,性能力不如他强,他只能借助外物(手枪)制伏他,手枪这个强权的符号,把男人对自身身体的焦虑反衬得裸露而直白。男人最后也戏剧性地选择了自杀,再次呼应了本片贯穿始终的悲观情绪。
  
   在第二个故事的叙述中,导演加入了许多象征和隐喻意味的细节和对白,如妻子约会情人时,男人手中积木塔的倒塌对男人性能力的象征,男人约会妻子时的旋转木马具有的性暗示,以及第二次在宾馆男人与妓女之间颇具戏剧性的对白。男人警察的身份,本身就是一个符号性的叙事语言,这个符号所意味的强权色彩,与这个人物身体(性)的弱势形成剧烈反差,达到讽刺性效果。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影片多了些须晦涩,多少削弱了影片的自嘲精神。
  
   爱情与性是一个什么关系?爱情中情欲又占了多少?爱情与性,一个精神,一个物质,其中的矛盾不言而喻。弗洛伊德的理论里,原欲(力必多)促成一个人行为的根本能量,一切感官的快感都是性欲的满足,是力必多(libido)宣泄的结果,一旦力必多宣泄受阻,焦虑便因此而生。每个人都有寻求欲望满足摆脱焦虑的本能,影片让两个男人都忠于爱情(和家庭),让两个女人都变了心,可是爱情或性这种具有相互性的关系,其破碎必定还有更多的原因,又怎能简单地归因女性?
  
   讨论爱情与性的关系以期得出什么结论并非本文的总之所在,本文旨在批驳《绿帽子》的一些偏狭观点。
  
   自来有一个对女性的蔑称的词“红杏出墙”,和“绿帽子”一红一绿,看似一对反义词,实则是同义,因为前者导致后者,后者也意味着前者。当这两个词早已成为性禁忌,现代社会造出的另一个也已经并不新鲜的词“包二奶”,倒是和前俩反义。
  
   影片片名及开场的自嘲风格,让笔者以为这将是一部对男人(性)嘲讽的影片,但结果却大大出了意料,影片的观点与笔者所期待的截然相反,它没有嘲讽男性,反而申诉了男性的无辜批判了女性对性的过于依赖。因为影片到后面情绪逐渐转入低落,其中的自嘲失去了轻松的观影体验,变得灰色而冷酷。
  
   从影片结束后的一段字幕透露出的信息可以看出,也许是因为素材过多但又过于零散的原因,使导演在剪辑中,不得不选择了对女性的批判这一思路,使得影片的自嘲精神越往后越弱。影片的“两段式”的故事结构,比之一个完整的单线故事,主题力度更加分散,比之一个“三段式”的故事,又不具有一个连贯的气势,力度也会稍显不足,这大概也是影片主题不一的素材太多所导致。
  
   这无疑是一部悲观的电影,但却不是一个悲剧,它对女性的批判,对男性对男权的丧失所表现出来的焦虑与无奈的描绘,带有狭隘的性别观念。不过从导演手法来讲,他有一个大胆前卫的风格,集合了艺术表现的各种手法和元素,荒诞、黑色幽默、超现实主义,镜头剪接娴熟,故事叙述流畅,不失为一部风格独特的作者电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莞市汽车网 ( 粤ICP备10001045号

GMT+8, 2025-5-2 07:37 , Processed in 0.25066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