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汽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政协委员建言取消啃老族享福利资格受争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05:5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全国政协制药        委员、社会学研究所原最小        所长景天魁提出《关于二维        激励啃老族自立自强的平台        不息——针对初高中毕[url=http://bbs.news.163.com/bbs/photo/275670032.html]精彩        [/url息——针对初高中毕业生,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开展积极的职业培训和就业督导,大力促进就业和创业。而对于屡次拒绝就业建议,长期赋闲在家的年轻人,他则建议,“取消其享受各种社会福利的资格,以起到鞭策作用”。(3月12日《广州日报》)但景先生这一提案,却广受争议……


  要激励“啃老族”自立,更要从制度上 “扶一把”

  “啃老族”从一种“家庭现象”演化成“社会问题”的证据是,调查显示,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这一下子颠覆了我们的传统印象,让“养儿防老”摇身一变成了“养儿啃老”!如果不加以重视,“啃老族”就不仅仅意味着青年人不能有效融入社会和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可能对教育、就业和养老保障等产生冲击。在这个意义上,激励“啃老族”自立自强有着正当性,对社会有着重要启示。

  但问题的关键是,“啃老族”的出现和蔓延,既然是一个社会问题,就意味着无论其表面影响还是深层隐忧,都不仅仅与个体相关,而是与整个社会相关的课题。因此,仅仅激励“啃老族”能成为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吗?抑或正在形成新的遮蔽?

  此前,江苏曾规定“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就引发了极大争议,焦点就在于“啃老族”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涨的生活成本、教育内容的缺陷、家庭对子女的溺爱以及个体过于依赖父母、存在较高的就业期望等。在这些复杂的因素面前,单一地激励“啃老族”,恐有以偏盖全的嫌疑。

  更何况,“啃老族”与个体有关,但更多的是社会问题,隐藏其后的本质是民生——正是当下的民生压力和生存焦虑逼迫着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啃老”。因此,要追根溯源,而不是仅仅围绕“啃老族”自身做文章。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取消其享受各种社会福利的资格,以起到鞭策作用”并不足取,乃至有推崇“丛林法则”的嫌疑。且不说“啃老族”享受的福利原本有限,难道我们要把他们推向自生自灭的境地吗?更何况,这不符合传统的人伦道德,无法取得家长们的支持。

  更为积极的姿态,应多角度多层次审视“啃老族”。客观而论,这种现象并不我国独有,几成世界性现象,各国的处理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如英国实施的“为救济金而工作”计划,美国实施的强制领取救济金者参加工作方式, 新加坡政府的福利原则则是不养懒人,“如果你愿意工作,而且肯努力,我们会提供援助。但如果你什么都不做,那我们不会帮你。”尽管方式迥异,但以引导为主,以增加就业机会为落脚点,而非一刀切地剥夺他们享受福利的资格。

  因此,应理性审视我国“啃老族”产生的原因。一是要看到就业压力的作用;二是要看到房价因素的影响;三是国家对于青年待业和失业人员的保障不到位等。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大约在2000万左右,而整个社会每年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却只有800万个左右,且从2005年开始,每年有近几十万的毕业生不能在毕业的当年完成就业。因此,有什么理由可以认为通过激励作用就可以解决“啃老”现象呢?又凭什么要剥夺他们享受社会福利的资格呢?

  孟子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除了激励“啃老族”自立自强外,一要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偏差,强化对个体的基本伦理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个体的独立性、奋斗意识和家庭责任观,让个体做到“精神上断奶,经济上独立”。二要认识到,解决就业问题才是解决啃老现象的根本。应设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指导和鼓励“啃老族”走向社会,舒缓年轻人的生存焦虑,完善各种保障体系等。

  “啃老族”需要激励,更需要整个社会和制度积极地“扶一把”,否则,就是对“啃老族”作为复杂社会问题的简单化处理,也容易造成的新的不和谐因素,更不利于啃老问题的解决。(朱四倍)

  网友吐槽

  取消福利啃得会更狠了!如果能真正解决财富合理均衡分配,谁愿意啃老啊?

  不知哪个“啃老族”享受过国家与社会的福利?

  自立自强说得容易,夫妻双方一个月加一块才二千多块,供房子养孩子可能吗?

  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的问题,我们的学校只讲书本的东西,没有给学生教活命的本事。

  来论

  啃老是个国际化问题

  啃老是个国际化现象,英国专指那些在义务教育甚至大学教育结束以后,不升学也不工作,仍然靠父母生活的年轻人。法国用袋鼠族来形容这类人,美国将之称为“银餐具综合症”,而德国则称之为赖巢族。

  啃老基于以下这样一个事实:有专家指出,我国劳动力过剩的总体格局并未改变,劳动力价值市场机制失灵。当抛弃了“低工资、广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后并没有及时拿出高工资、广就业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模式。“啃老族”是现阶段中国有大批过剩劳动力情况下不可避免的存在,或者说是社会自发调节的次优选择。而高等教育的规模盲目扩大也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十年余年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加了数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矛盾已从“入口”转到“出口”,从“入学难”转到“就业难”。在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与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有些毕业生在经过频繁就业、岗位反复及多次失败后,便对就业逐渐产生了恐惧、厌烦的心理,他们在希望与害怕就业的彷徨中最终成了“啃老族”。(钱兆成)

  啃老恰恰是因为福利太少

  诚如网友所问,“我们有社会福利吗?”对于那些刚毕业就失业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所能享受到的社会福利实在是少之又少。不妨看看国外的年轻人都有哪些社会福利。此前曾有代表委员炮轰大学生一毕业就想买房“心态不正常”,事实上,德国初次购房或建房者的平均年龄就高达42岁。那么德国的年轻人是怎么解决住的问题呢?按照德国《住宅建设法》规定,政府必须为被称做社会“贫穷一族”的年轻人提供住房,并在面积大小、房屋设施和租金等方面为他们量身订做,满足需求。比如“社会住房”,就专供给低收入者租住。

  除了住房福利之外,加拿大还提供诸如公费医疗制度、家庭辅助金、失业津贴、社会救济金等具有优良品质的福利制度。而作为世界上实行社会福利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则提供孩子助养费、特别救济金、失业救济金、分娩津贴、边远地区津贴等社会福利。

  福利健全了,年轻人无后顾之忧,才会凭一己之力去拼搏。换言之,正是因为社会为年轻人提供的福利太少,父母才被迫充当了福利提供者的角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莞市汽车网 ( 粤ICP备10001045号

GMT+8, 2025-1-17 07:52 , Processed in 0.16016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