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绷带包扎
1 包扎原则
a 包扎的部位必须清洁干燥,对皮肤皱襞处如腋下,腹股沟等,用棉垫或绵纸间隔。骨隆突处应用棉垫保护
b 进行包扎时,应使病人坐卧舒适,扶托患肢,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暴露包扎的部位
c 不用潮湿的绷带,以免干后收缩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湿布还可刺激皮肤并造成感染
d 由近心向躯干包扎,绷带平贴包扎部位,绷带勿落地污染
e 用力均匀,不可太松以免脱落,太紧影响血液循环。指(趾)端最好露在外面,以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
f 每周绷带应压住前周绷带的1/2或1/3,以达到充分固定并节省绷带
g 包扎完毕,再环行两周用胶布或撕开带尾系法固定;也可用安全别针固定。但应注意,结扣或别针应放在肢体的外侧面,不可固定在伤口敷料上,骨隆突处或病人坐卧时压着的地方
2 基本包扎法
a 环行:在包扎原处环行缠绕,后一周将前一周完全遮住。用于各种包扎开始及结束时作固定带端以及包扎额,项,腕等处
b 螺旋形:螺旋状缠绕,后一周遮盖前一周的1/3至1/2。用于周径近似一致的部位,如上臂,大腿,躯干及手指等处的包扎
c 螺旋反折形:在螺旋形的基础上每周反折成等腰三角形。用于包扎周径不一致的小腿和前臂
d “8”字形:按“8”字的书写途径包扎,交*缠绕,每周遮盖前周的1/3至1/2。用于肩,肘,膝,髋等屈曲关节和锁骨骨折
e 回返形:主要用于包没头顶和残肢端。从中间开始,分别向左右或前后一连串回返包扎,直到将该部全部遮盖为止
四 骨关节骨折
1 骨折的专有体征
a 畸形
b 异常活动 在肢体没有关节的部位,骨折处发生异常活动
c 骨檫音或骨檫感 骨折断端相互磨檫时,可感到骨檫音或骨檫感
以上三种骨折的专有体征,只要发现其中一种,骨折即可确诊
2 骨折的一般表现
a 疼痛和压痛
b 肿胀和瘀斑
c 功能障碍
3 骨折急救原则:抢救生命 妥善处理伤口 简单而有效的固定 安全迅速地转移病人
a 了解伤情:对有骨折或可疑骨折的病人,应先了解伤情,重点检查,注意有无颅脑,胸腹部的合并伤及休克。检查时动作轻柔,稳妥,不要因检查而加重损伤。了解伤情后,首先抢救危及生命的损伤,处于休克者应抗休克,有条件应立即输液。对合并颅脑伤昏迷的病人,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尽量减少伤员搬动,以免加重损伤和增加病人痛苦。
b 伤口处理:对开放性骨折伤口,最好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若现场无无菌敷料,可用认为最清洁的布类包扎。骨折断端外露者,现场不能复位,以免造成伤口内的污染,自行回复者,应向医生说明使其重视。对大血管损伤包扎不能止血者,可用血管钳钳夹止血及结扎,或用止血带,上止血带肢体远端血运完全被阻断,必须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
c 骨折固定:固定要简单易行,不要求骨折复位,但对严重畸形或骨折断端顶压皮肤,肢体远端有循环障碍者,可缓慢用力沿长轴方向牵拉肢体,以解除严重畸形或对皮肤的压迫,肢体远端循环改善后,才进行固定及搬运。固定材料最适宜用特制夹板或牵引架,否则就地取材,如木棒,木板等。若现场无适当固定物时,可将骨折的上肢固定于胸壁,下肢一侧骨折同健侧肢体固定在一起。对脊柱骨折病人应注意搬运方法,若搬运不当,可加重脊髓损伤,即使脊髓无损伤,亦可导致损伤。搬运时需2到3人将病人平托在木板上或翻滚到木板上。搬运时必须保持平直,禁止扭曲。对颈椎骨折病人,必须一人用两手托住头部,保持与躯干长轴一致,随躯干相应的转动,以防颈椎过伸,过屈和旋转。平卧于木板上,头颈两侧用软物垫好,限制颈部各方向活动
六 胸部损伤
1 肋骨骨折;单处肋骨骨折,绷带固定胸壁,止痛,防止并发症;多根多处骨折,因反常呼吸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其急救的首要措施是控制反常呼吸,可用厚敷料胸外固定浮动胸壁
2 损伤性气胸:胸部损伤时,空气由胸壁伤口,肺和支气管破裂处进入胸膜腔。可分为闭合性,开发性和张力性。
a 闭合性气胸 小量,逐渐吸收后可自行痊愈。肺压缩〈30%一般仅有轻微疼痛。大量空气进入胸膜腔时,须立即送医院行胸腔穿刺抽气,或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使肺及早扩张
b 开放性气胸 首先应迅速封闭胸壁伤口,使开放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现场急救时无无菌敷料,可利用布料,毛巾等暂时覆盖,有条件者可用多层凡士林纱布加棉垫等加压包扎固定,然后做胸穿抽气。
c 张力性气胸:危重时,可用一粗针头在胸前第二肋间隙锁骨中线处刺入伤侧胸膜腔,暂时排气减压。
七 心肺复苏
确认为心跳,呼吸骤停者,应按A,B,C顺序进行复苏 A-Airway(气道) Breathing(呼吸) Circulation(循环)
1 确保呼吸道通畅 确保呼吸道通畅是复苏时最重要的首步措施,是有效人工呼吸的先决条件,先使病员仰卧,术者位于病人左侧,左手托住病人下颌,右手向下,后方按压前额,使头后仰,颈后伸,若呼吸道有异物阻塞,应立即清除
2 人工呼吸:为复苏的首要措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是最及时,简单而有效的人工呼吸法。术者一手托下颌,提颏,分开口唇,使气道通畅,另一手置于前额保持头部后仰,同时用拇指和食指夹闭病人的鼻孔,在深吸气后紧贴病人的口部用力吹气,吹气停止后放开鼻孔,每次吹气量以病人胸廓升起为原则,约800至1200ml,以后每分钟均匀地重复吹气12到16次,若需较长时间连续施行时,以两人或多人轮流施行为宜。
3 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是现场急救最实用而有效的心脏复苏方法
a 病人取仰卧位,可稍抬高下肢,以利脑部血液灌注。术者跪(或立)于病人一侧,用手掌的跟部按于病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另一手交*在该手的手背上,肘关节伸直,利用体重和肩臂力量垂直向下用力挤压。胸骨须向下压3至4cm。压力不够时则按压无效,略作停顿后在原位放松,注意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璧。按压次数每分钟80至100次。心脏按压必须与人工呼吸配合。单人急救,连续15次心脏按压后,口对口大力吹气2次;两人共同抢救,每做4至5次心脏按压,口对口吹气1次。儿童按压只需一只手掌,每分钟100次。
b 复苏有效地指标:瞳孔由大缩小;每当按压时能扪到颈动脉搏动;刺激眼球有活动;出现自主呼吸;四肢能活动甚至挣扎;紫绀减轻
十一 高原反应
1 进入高原后,如果出现了下列症状,应考虑发生了高原反应
a 头部剧烈疼痛,心慌,气短,胸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唇指甲紫绀
b 意识恍惚,认知能力骤降。主要表现为计算困难c
c 出现幻觉,感到温暖,常常无目标地跟随在他人后面行走
2 预防措施及减轻症状的药物
进入高原前严格体检,严重贫血,高血压,明显心,肝,肥,肾等疾病者,不宜进入高原。肥胖者由于耗氧量较高,出现高原病的机会一般大于较瘦者
初入高原,要减少体力活动来保护心脏,所以要严格掌握登山速度,一般在登山活动中不宜在一天内上升超过1000米
进入高原前两天开始至进入高原后三天内,预防性地口服一些药物可减轻高原反应症状
a 乙酰唑胺 0.25克,2次/日 长期服用,可造成血液中钾离子过低,需要补充钾(可吃橘子或香蕉)。肝昏迷,肾功能减退者不宜服用
b 红景天 其功能是清热解毒,燥湿,用于肺热,脉热,四肢肿胀。从红景天中分离出的红景天甙,经实验证明有强心,镇静,升血压,抗疲劳的作用。红景天浸膏用于抗疲劳,增加体力及耐力,病后虚弱等。红景天是许多人寄望于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其究竟能否预防和治疗高原反应,尚未找到科学依据
c 根据缺氧情况可加服地塞米松0.75至6毫克,分2-4次/日服用。地塞米松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滥用此药,在真正需要抢救时会降低其应有的作用。大剂量使用,可引起肥胖,眼内压升高,高血压和消化道溃疡,出血甚至穿孔等。尤其是有病毒感染者,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使病毒感染扩散和加重
d 优洛芬能减轻高海拔造成的头疼,口服3-4次/日,每次50毫克
f 硝苯地平(心痛定),扩张小动脉,可减轻肺水肿
进入高原,还要注意饮食合理,多吃碳水化合物,少吃难消化的食物。特别提醒禁止饮酒。饮酒能加快心跳,给尚未习服的心脏增加负荷;饮酒能扩张全身血管,使皮肤散热增加,于是再度加快心跳,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心力衰竭和高原脑水肿的机会大大增加!每天至少3-4升水来保证机体水分充足,防止血液粘稠,减轻心脏的负荷,减少高原反应症状。水分补充合理与否,以尿量充分,尿液清澈为准,并注意电解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