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汽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花梨笔筒 雅逸文玩岁月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08:4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人案头清玩美器路由器密码破解软件

  文人墨客如何为无线路由器加密案头,笔筒是可日日把无线路由器玩,又不可替代的实用怎样给无线路由器加密明代晚期。

 [url=http://bbs.hiapk.com/thread-3831659-1-1.html]如何为无线路由器加密[/url代晚期。

  笔筒的前身为笔架和笔船,笔架至今仍在使用,笔船因其存笔功能为明末异军突起的笔筒所替代,清代便少见踪影,笔筒也因此成为存放毛笔的主要案具。

  笔筒大都造型简单,口底相若呈筒状,从先前的竹木制,发展到牙雕、玉雕、铜制、瓷制,有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长物志》称:“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

  黄花梨在明代深得文人的器重,为明式家具制作的美材,产自南洋诸岛,我国海南岛也有产出,数量不多。黄花梨木色橙黄,有的红紫,有淡淡的香味,纹理清晰,木性稳定而不易变形。

  为何黄花梨笔筒尤为明代文人所珍爱收藏,张先生告诉记者,明代文人墨客崇尚自然生活观,讲究做人品味,追求生活意趣,他们曾费尽心思寻觅各类美器,以作斋头清玩之器。而木中上品黄花梨,最适于文人雅士展示自己的审美心境和雅逸才华;有些文人甚至亲自奏刀制作,以拥有精美绝伦的黄花梨笔筒为荣,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笔筒的制作与发展。

  因纹理的典雅端丽,明代文人与工匠在设计与制作黄花梨笔筒时大多采用通体光洁的作法,以突出其木材纹理的自然美和书卷气。

  素洁笔筒 明式风范

  作为中国传统文房用具之一的笔筒,器形繁多,有直筒、束腰、竹节、四方、六方、八方、长方和随形等,高低不一,大小不等。花梨笔筒多为圆筒,口以下渐收,呈上〔口〕大下〔足〕小状,底部镶脐居多。

  黄花梨生长缓慢,虽经百年仍粗不盈握。常见花梨笔筒,口径一般在15厘米左右,口径超过15厘米的笔筒需要生长数百年的花梨树木芯材才能做成,而业内人士认为,口径19厘米以下的叫笔筒,20厘米以上的称笔海。


明代海黄竹节笔筒明代袖珍束腰笔筒

  黄花梨旧笔筒,沧桑的岁月感,徐徐舒张的文人气,让张先生着迷,早年从全国各地搜罗,不惜为它一掷千金。“你看那行云流水般的天然丽质,多美的小束腰”,张建满指着他收藏的一件明代小底、身形纤巧的素笔筒感慨。这件口径6厘米的素笔筒,为芯材制作,黄褐包浆,其纹理或隐或现,色泽不静不喧,若笔筒中的美少女。

  相比之下,张先生还还有一件口径21厘米、高约20厘米的笔海,曾经走进央视鉴宝栏目,以手抚之温润如玉,器面闪烁幽幽光泽,更似笔筒中的伟丈夫。央视鉴宝专家蔡国声评价,“这是一件晚明的物件,21厘米的直径,非数百年树材不能做成,此器包浆厚重,实属难得。”

  他手中的几件明式花梨素笔筒,表面虽光素天然,由于沉淀了历史的痕迹,包浆润泽厚重。其花纹好似工笔画毫发必现,有的黑褐色直线非常明晰。放大镜下看鬼脸,好似狸斑美丽动人。

  浅雕画意 谐趣天成

  花梨乃木中珍品,木质坚重,纹理细密,简洁素雅的明代浅浮雕风格,最能展示它的特征和色泽纹理。听闻张先生有一件杨州八怪之一罗聘自用的浅雕花梨笔筒,轻易不肯示人,笔筒的主题图案几枝幽兰若生于空谷,观之仿佛香气远溢,古趣盎然。左方竖题:春风不教吹凡卉,先放西天称意花。题款为:三月花之僧 罗骋,字风潇洒飘逸。


清“杨州八怪”之一罗聘海黄笔筒

  罗聘,清代画家。字遯夫,号两峰。其画能兼擅众长,自辟蹊径,是“扬州八怪”中最年轻者,也是“扬州八怪”中技艺最为全面,功力深厚、影响深远的一位国画大师。罗聘绘画艺术的定位是“画无不工”。稍晚于罗聘的画家秦祖永在他的《桐荫论画》中,把罗聘的绘画推为“神品”,并说“罗两峰聘笔情古逸,思致渊雅,深得冬心翁神髓,墨梅兰竹,均极超妙,……”

  比照罗聘的画作,张先生认为,这件笔筒中的兰花与罗聘画作中的兰花风格一致,这件文房自用的器物,是罗聘自己奏刀而作,清雅之极,尤显珍贵。

  百宝镶嵌 生动传神

  黄花梨旧笔筒中,有一品种并非以雕刻为主,而是精工镶嵌玉石、玛瑙、砗磲、珊瑚和青金石等,人物花鸟,都可构成图画。

  张先生有一件“百宝嵌”花梨笔筒,明代的老物件,以清工镶嵌,是藏品中得意之作。盈盈尺余间细细镶嵌了5位古代人物,材质取乎自然,象牙、夜光螺、犀牛角、和田玉、玛瑙、寿山石等,红墨青白巧搭配,色泽天然,与花梨的沉穆之色融为一体,意趣天成。外壁人物有提灯长者,有搭弓武将,有文弱书生,造型各异。据张先生推测,有可能是三国人物,取文武双全之义。

  笔筒虽不知是否出自名家之手,但镶工精巧,人物细节栩栩如生,令笔筒很是“提神”。

  笔筒收藏 贵在文化

  张建满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从2004年就开始收藏花梨旧笔筒。黄花梨在明末清初被大量使用后,清中后期已极度紧缺,但张先生认为,“此类收藏品,并不能以器形大小区分其价值。”

  黄花梨材质虽美,但其最珍贵的价值还是在于它的文化气息,选择花梨收藏品,第一要看其艺术性;其次看它的出生年代,是不是老东西,有历史沧桑感为佳;第三才是材质之美,抛开文化内涵谈花梨收藏,就像抛开了明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抛开明式家具简约大气的风范,来谈木料的材质一般,毫无意义。

  张先生认为,明、清文玩用具中的旧笔筒,有些纵非名家所雕制,只是无名氏所作,只要有其独特风格及雕艺精绝者,配合上等珍贵木材的老物件,均富藏玩价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莞市汽车网 ( 粤ICP备10001045号

GMT+8, 2025-5-14 05:59 , Processed in 0.22559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