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汽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这一代人的怒和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 00:5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做过的几个香港招聘独立音乐人的采访中,圣元惊奇地发现,他们在阐圣元述自己所受的音乐影响圣元优博纪九十年代的英伦风,[url=http://www.ziyunkeji.com.cn/]用友移动[/url九十年代的英伦风,收音机司令、山羊皮、绿洲、污点,都是他们最初接触摇滚乐的记忆,也承载着他们青春期目空一切的愤怒与自恋的痕迹。而往后的几年,在收集自己所喜爱的乐队资料的过程中,慢慢地接触到了嫣红咤紫在他们之前的老炮们,如上世纪80年代的新浪潮与后朋,如Joy Division、New Order、Sonic Youth,而再假他们之口追溯到“70年代和80年代所有白人艺术噪音音乐的源泉”——地下丝绒。


该怎么描绘第一次听到那张香蕉封面的兴奋呢?或者可以这样说,第一次听到Nico声音的时候,那销魂的吉他、缓慢的鼓点,以及诗一般的语言,让我霎时间有一种大山里的孩子提着大包小包从省城火车站下车,迷迷糊糊地挤上一辆公共汽车,投下皱巴巴的两元钱,然后战战兢兢地透过车窗张望着公路旁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这一刻我并不知道地下丝绒是如何“挽救了摇滚乐的生命”,但他们的艺术感的确重新定义了我对摇滚乐的认识。当然,我也并未完全否定之前的聆听经验,如果没有最初的积累,或许我根本无法达到欣赏根源摇滚乐的能力水平。某位乐评人曾说过,听100张所谓的小清新小独立的唱片,抵不上细心地听一张老摇滚的经典专辑。实际上,人们却总是喜欢最新的而不是最好的,而恰好我们80后喜新厌旧的这一代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体会个中真意。此后,我们也会感同身受地明白为什么The Cure演唱会能够这样地吸引老一辈爱乐人。


《I'm Not There》是去年一部备受关注的片子,六位演员去诠释不同时期的鲍勃·迪伦,这本身就充满了噱头,而此处所要说的是鲍勃迪伦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在我们这一代人中产生的影响。在文化衫的大头像里头,最受欢迎的摇滚明星莫过于科特·库本、鲍勃·马利、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鲍勃·迪伦还得排在更靠后的位置。尽管我们每个人都会唱《随风飘逝》(Blowin In The Wind),但要真正地爱上迪伦的一切而非单纯地把他当作是自由、反叛、民主的斗士形象、与切·格瓦拉等量齐观,这不仅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一个契机。


早前的时候和广州一过气乐评人聊天,我说自己现在已经慢慢听回民谣了,像Joni Mitchell这些,而他则表示,我还没有认真地去深入地听Neil Young,算不上是了解民谣。而后再提到关于中美文化的差异性,包括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要真正地切入到民谣音乐的本身需要花大时间大功夫去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发展脉络,正如我们要了解李双泽胡德夫就必须知道美丽岛一样。但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最冲动、最容易受蒙蔽的大学时代正好赶上网络时代,泛滥的MP3资源和相对还过得去的英语功底让过往足以视为珍宝的一枚磁带都变得只剩下收藏意义,快餐式的下载生活让唱片脱下了实物外衣成为虚拟概念,我们在“每张唱片”上消费的平均时间越来越短,同样的道理可以解释为何当下都市类画报越发走俏、名著等大部头越发无人问津。


就这样,我们这一代面对摇滚乐能够表现得越来越理性,怒与爱都来得越来越艰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莞市汽车网 ( 粤ICP备10001045号

GMT+8, 2025-8-11 15:41 , Processed in 0.21939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