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汽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年印度人口超中国,中国人口负增长,阿三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02:3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据联合国预计,解热        中国人口在2020年庄稼地        开始负增长,印度人口化学        在2025年超越中国另辟蹊径        ,我一直怀疑,因为联[url=http://club.pchome.net/thread_16_1990144_7137383__.html]清正        [/url我一直怀疑,因为联合国一直按照中国总和生育率1.5预计中国人口。2005年中国1%人口抽查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是1.33,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是1.18,比联合国对中国生育率的估计低许多。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13.397亿,实际上这个数字存在高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5-49岁人口为93398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六普数据显示15-59岁人口为93962万,10年来,1951-1995年出生的人不仅一个不死,还多了564万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原来,第六次人口普查采用了“见人就登”和“见户口信息就登”的双重登记方式,然后由计算机剔除重复信息人口。问题是,计算机不是人,只有两者信息完全一致才能准确剔除出来,由于流动人口庞大、户口登记姓名与常叫名字不一致、农村人口普查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都会导致计算机不能剔除的重报信息过多,这样必然导致大量重报人口。

  
    根据生命表,55岁以下人口每年死亡0.22%,56-59岁人口每年死亡远远超过0.22%,即便全部以每年死亡0.22%估算,那么2000年的时候1951-1995年出生的93398万人口到2010年还有91343万。那么2010年15-59岁人口净重报2619万(93962万-91343万=2619万),重报率为2.87%,如果其他年龄段没有重报,那么2010年总人口只有13.1亿。如果所有年龄段的重报率都为2.87%,那么总人口就只有13.0亿(易富贤)。

  
    另一个印证六普人口重报的证据是教育部门的数据与之不符。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小学招生的高峰出现在1993-1998年这六年。此间小学招生数量均超过2200万,分别是2353、2537、2531、2524、2462、2201万人。1999年招生人数迅速下滑到2000万以下。其中有3年(1994-1996年)在2500万以上,合计7592万,这个年龄段对应的人口应该是1988-1990年。五普显示此年龄段的孩子7591万,与之基本吻合。但六普显示此段人口7905万,多出了300多万人。这显示出六普肯定错了。五普的时候,1988-1990年的孩子是10-12岁,已经在小学读书,漏登的概率很低(扬韬)。

  
    还有更离谱的,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5-9岁女孩是4185万人,那时她们基本在读小学,漏报可能性很低。但10年后,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15到19岁女孩竟然有4798万人,多了613万。也即是说,这五年出生的女孩一个不死还多了14.65%!这就是人口普查?

  
    同样诡异的是,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20-24男性人口比2000年对应年龄段人口少134万(有死亡才正常嘛),而女性却多出了340万(10年前她们在读小学和初中,漏报可能性很低)。崩溃,难道女人不死且会分身? 通过对比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六普非常明显的美化性别比失衡程度和重报女孩。

  
    不管六普是否重报和美化性别比失衡,回到正题,我们再谈中国人口什么时候减少。但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同样也说明一点,由于在2010年人口普查时,中国“发明”了“见人就登”和“见户口信息就登”的双重登记方式,这种人口普查的世界“独创”方法(这种“创造性的统计方法”符合统计的客观性要求吗?),导致重报率较高,不仅重报活着的人,连死人也数进去了,因为人死了未必消去户口。所以中国的实际死亡人口应该比统计局所公布的死亡人口更多。同样,由于六普美化性别比失衡程度和重报女孩过多,未来中国的育龄妇女和预计的新生人口要调低。

  
    据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死亡人口增长加速。2005年中国死亡人口是849万,2010年是952万,年均增长20.6万。以此估计,中国2018年死亡人口是1116.8万。按照我们上面的分析,由于六普数进了死人,或者说统计数据低估了死亡人口,因此2018年死亡人口要高于1116.8万。

  
    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孩子出生的母亲年龄众数是24岁,也即是说目前中国孩子是24岁左右的女孩生的。2010年时23-25岁育龄妇女平均是1138万,当年出生人口是1378.6万。到2018年,23-25岁育龄妇女平均是917万。我们假设这8年生育率不再降低,也不升高,则2018年生育孩子是1110.8万,比预计的2018年1116.8万死亡人口少6万!2018年中国人口负增长。

  
    也许有人说,2010年人口普查时,由于“超生”家庭隐瞒新生孩子,当年新生人口少报了,那预计2018年的新生人口也低估了。我们假设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是准确的,10岁人口没有高估,那2000年的0岁人口漏报也不足4.57%,况且我们已经证明2010年人口普查重报较多。

  
    由于近年来年轻人口大部分已经离开农村,生活压力更大,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放松,因“超生”而漏报的新生人口应该减少很多。那我们就按3%漏报吧,则2010年新生人口是1421.2万,同样的生育率估计2018年新生人口是1145.2万,比预计的2018年死亡人口略高。但我们已经分析,统计数据显示的死亡人口被低估,未来育龄妇女被高估,所以中国人口在2018年达到顶峰后进入负增长阶段,中国人口最多不超过13.6亿。如果考虑到六普重报,可能连13.4亿都不到。

  
    那印度人口呢?印度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印度人口有12.102亿,较2001年人口普查增加了1.81亿,年均增加2011万人,预计2018年超过13.7亿,至少比中国2018年的13.6亿多一千万,成为正正当当的世界人口第一,中国几千年来的世界人口第一位置就此失去!

  
    现在印度每年新生人口高达2900万,是中国两倍,还在继续增长。而中国新生人口,这几年因1986-1990婴儿潮女孩的生育年龄到来,新生人口略有增长。但是,随着1990年后新生人口迅速下滑,中国每年新生人口将从2015年的1500万左右(或1400万左右)迅速下滑到2025年的700万左右,估计那时只有印度新生人口的1/4或不到。

  
    不要担心印度阿三生那么多孩子怎么办,实际上随着印度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印度的新生人口越来越有效率的变成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凭借大量高素质低价格的劳动人口,印度将夺得中国和世界的资本与产业。随着印度基础设施和年轻人口质量、数量的双发展,印度经济增长能力将大幅提高,GDP增长速度不久便可以超越中国。

  
    而中国,大学适龄人口从2009年开始迅速下滑,导致大学生源质量快速下降,这在三四流高校表现的非常明显。按照人口普查资料,2018年中国18-22岁大学适龄人口只有2008年的55.6%,十年近乎减少一半!崩溃,相应最有消费活力和生产创造活力的年轻人口也将减少近一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会怎样?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入后期,模仿经济发展阶段也即将过去,可以肯定,中国的高速增长必然在2018年左右或之前就消失!

  
    那印度阿三呢?中国年轻人口快速减少和老龄化的迅速发展,是印度大大的机遇,因为这迫使资本和产业从中国向印度转移。印度应该感谢中国的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甚至应该高喊“中国强制计划生育Good”,欢呼“一胎政策打败中国”,因为这是中国主动给印度创造发展、崛起和独霸亚洲的机遇。

  
    2018年,虽然有“8”,但对中国绝对不是吉利数字,这年中国结束了自太平天国运动后的一个半世纪的人口增长,也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人口世界第一的位置。失去的不仅是人口数量第一,中国在大国中GDP增速第一的位置也失去,未来民族复兴的希望也就此可以明确的确定已经消失,“中国第一”也注定让许多人把它丢尽垃圾桶。

  
    2018年,是印度阿三的吉祥年,因为中国人口的负增长,会让世界明显看空中国;印度人口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世界将把希望和目光放在印度身上。这时,全世界资本和中国的资本与产业就会加速向印度转移,印度经济因这两大利好消息而变得高度兴奋。2018——印度阿三崛起年、扬眉吐气年、不再当阿三准备当第一的元年!

  
    2009年6月我就写完了一本反思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的书的初稿,但三年过去了,仍未找到一家愿意出版可以出版的出版社。这不仅是我的可悲,也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可悲,同样也是13亿中国人的可悲,因为眼看着民族与国家的未来要衰落,眼看未来国人要承受重老龄化的痛苦,想救却不让救。无奈,那就预祝印度阿三吧。不,中国人别称印度“阿三”了,人家可是第一的苗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莞市汽车网 ( 粤ICP备10001045号

GMT+8, 2025-8-7 02:29 , Processed in 0.1894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