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汽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奥斯卡为什么不是我的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3 22:55: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又是新的一届奥斯廊坊飞鹤乳业有限公司卡颁奖季,还是一样的雅莹万众瞩目,每年到了这圣元优博个时候,各路媒体全是圣元奶粉博里都是对奥斯卡的追[url=http://qdbbs.soufun.com/2411091000~-1~140/107216799_107216799.htm]圣元奶粉[/url里都是对奥斯卡的追捧,那些知名的不知名的影评人们也都煞有其事的发起了对小金人花落谁家的预测,似乎在当今的世界影坛,除了那几部奥斯卡提名影片之外就没有其他的电影了。更有甚者表示,奥斯卡才是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公平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奖项,戛纳、柏林、威尼斯三大电影节不过只是各大片商集中交易电影的菜市场,什么金棕榈之类的奖项不过是几个评委躲在小黑屋里面鼓捣出来的玩意,选出来的影片晦涩难懂,和广大观众的口味大相径庭,难以服众。对此言论,我只能一笑置之。因为我一向很少掩饰自己对奥斯卡的厌恶,理由很简单,就是历届奥斯卡的最佳电影和我心目中的佳作实在是南辕北辙,让我很难苟同。而三大电影节获奖作品虽然我也不能全盘接受,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成为了我记忆中的经典,让我荡气回肠不能自已。但既然有此说法,且从者甚众,自有它的道理所在。于是乎我最近仔细研究了一下奥斯卡和三大电影节在影片入围以及评审流程这些大家不太关注的程序上的异同,终于得出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结论,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奥斯卡金像奖,是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发起和评判的一个奖项,其入选范围是上一年在美国商业院线上映过并且主要语言是英文的影片,由学院下属机构提名,然后经过学院里面两轮将近6000人次的投票,最终才有各大奖项的诞生。可以说奥斯卡的评奖过程明显参照了美国的政治制度,基本上剔除了个人感情因素的影响,预防了营私舞弊的发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奖项的公平和公正,这也是奥斯卡备受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奥斯卡的先天不足同样来源于这个看似完美无缺的评奖体系。首先,奥斯卡的入选范围看似很宽泛,实则不然。单单备选电影必须是英语影片这一点,就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影片都拒之门外,能入围的除美国之外也就是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当然,非英语片可以角逐最佳外语片,这同样是奥斯卡在世界范围有强大影响力的另一个代表,但我怎么看都像是美国人居高临下的施舍,每个国家只能选送一部影片,且只能参加最佳外语片的角逐,这种霸权政策,又怎么能号称平等?其次,关于奥斯卡的最公正的评奖流程,6000人次的投票确实是做到了公平与公正,但电影不是体育赛事,也不是选举总统,科学的方法没法证明它的价值。这是因为电影有它的艺术属性,对一件艺术品,又怎么能说获得最多人喜爱的就一定是好作品?要知道真正的艺术永远是超前的,注定了在当时不能为大众所接受。想想梵高和毕加索的画作、杜尚的装置艺术乃至法国的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有哪一个是在出现伊始就备受推崇?不都是历经了时间的考验才散发出迷人的光芒,最终被各个领域的人所顶礼膜拜吗?奥斯卡这种评奖流程,注定了最终选出的作品一定是中庸而讨巧的,在商业和艺术之间达到一个折中的平衡,既要在好莱坞的固定模式上有所创新,又不能离经叛道,节奏一定要温和,主题一定要高尚,总之就是一定要反映主流文化,要符合美国中产阶级那审慎而又狭隘的审美观念。对于涉及敏感话题或大胆试验性质的影片,一概视而不见。而三大电影节的评选方式和奥斯卡截然不同,以戛纳为例,首先入围影片的范围就比奥斯卡大得多,由戛纳电影节主席吉尔斯?雅各布及其委托机构负责在全球范围内遴选,特别是鼓励在艺术上有所创新的影片并积极扶持新晋导演。评委会主席由吉尔斯?雅各布指定,再由评委会主席选择不超过十名的评委组成评审团,评委必须是在电影艺术领域有卓越贡献者,然后由投票方式决定最后大奖的归属。这种评奖的方式确实有它的偶然性,但是,因为入选影片的高质量以及对艺术创新的鼓励,导致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在戛纳上一举扬名,走向世界。比如科恩兄弟的《巴顿芬克》、昆汀的《低俗小说》以及大卫林奇的《我心狂野》,同样是美国电影,很难想象这些电影放到奥斯卡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在戛纳的成功,这些导演则很难在艺术探索的路上坚持下去,并给影迷带来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之作。
  联系到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角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奥斯卡的评审脉络。在九部提名影片中,《后裔》和《相助》一个讲家庭伦理,一个谈种族歧视,都是老生常谈,虽然为广大美国观众所喜爱,但在既有题材上中规中矩,难有突破,自然和小金人无缘。《战马》是斯皮尔伯格吃老本的作品,同样是描写战争中的人性,但不进则退,对他的作品估计评委们都审美疲劳了,很难再现辉煌。《生命之树》则过于形而上,用discover的形式来表现宗教,观看快感几乎为零,这种电影只能在戛纳获得青睐,在奥斯卡注定只是过客。
   其实在今年的奥斯卡提名影片中,我个人最中意大卫芬奇的《龙纹身的女孩》。在美国电影界,很多我喜欢的导演都在好莱坞体系之外,比如剑走偏锋的大卫林奇、把黑色幽默延续到底的科恩兄弟以及伍迪艾伦这位纽约学派的知识分子导演。之所以这些导演都选择了游离在好莱坞体制之外,是因为好莱坞这种过于成熟的电影工业体制,限制和扼杀了他们的创作自由,让他们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施展。但大卫芬奇绝对是个例外,既能在好莱坞的体制内生存,还能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的确难能可贵。和很多编导合一的大师级导演不同,大卫芬奇几乎没有自己写过剧本,他的电影都是改编自他人的作品,却能在他人剧本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铭刻上属于芬奇自己的标签。从《七宗罪》开始,芬奇就把自己独特的黑暗、阴郁的基调融入到了他的影片之中。不管是《七宗罪》里面利用圣经的完美犯罪以及最后绝望的黑色结局,还是《搏击会》里面一个普通人从正常的生活陷入癫狂的世界,都和好莱坞主流影片大相径庭,同时也遭来了不少非议。面对那些质疑,芬奇表示:“我不认为电影就只扮演取悦观众、娱乐大众的角色,有很多人认为我的电影是黑色的,是阴郁的,同时也有些扭曲,但我并非故弄玄虚,我只是想引发大家的思考。”正是由于芬奇的坚持,我们才看到了《十二宫》、《社交网络》等一系列佳作的出现,在好莱坞这块贫乏的土壤之上,执拗的结出了芬奇式的妖冶之花。
  《龙纹身的女孩》改编自瑞典推理小说家斯蒂格?拉森的作品《千禧年三部曲》里面的第一部,延续了芬奇一贯的阴冷、黑暗的基调,并用高超的叙事技巧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剪辑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北欧的惊悚而又悬疑的犯罪故事。和瑞典版《龙纹身的女孩》相比,芬奇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来描述瑞典繁荣背后畸形而又变态的社会伦理问题,而是更多的把目光集中到了萨兰德这个叛逆而又独立、坚强的女孩身上。萨兰德虽然身世悲惨,被代表着强权的男人们屡次侮辱和蹂躏,但她没有就此屈服和沉沦,而是凭着自己雷厉风行的独特行事风格进行着反抗,虽然偶尔也会渴望男人的怀抱,和男主人公暗生情愫,但一旦发现所托非人,立刻将承载着自己柔情的风衣丢进垃圾箱,高昂着她那骄傲的脖颈扬长而去。怪异的造型、阴暗的基调、令人窒息的氛围以及无处不在的暴力和色情场景,可以说这又是一部芬奇风格的集大成作品,同时也理所当然的被奥斯卡评委们所扬弃。而《龙纹身的女孩》最后获得的那个令人尴尬的最佳剪辑奖,或许正代表着奥斯卡的尴尬,一味的奉行中庸,非要在艺术和商业以及主流文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最终获奖的最佳影片商业院线不买账,艺术上又无特别出彩之处,左右不讨好,让人啼笑皆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莞市汽车网 ( 粤ICP备10001045号

GMT+8, 2025-1-26 05:04 , Processed in 0.16534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