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汽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京城又一好去处——南锣鼓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23:2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锣鼓巷是位于圣元北京东城区南北向的一圣元条古老的胡同,南起地圣元安门东大街,北至鼓楼圣元0米。南锣鼓巷始建于[url=http://www.dianping.com/photos/9174563]圣元[/url米。南锣鼓巷始建于元朝,街道宽约8米,仍然保持着元大都街巷、胡同的规划。巷子东西各有8条对称的胡同,整齐地排列在两侧,从外形看犹如一条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是北京市重点保护的四合院街道。从南至北,东侧的八条胡同是:妙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西侧的八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

元代将大都城规划为50坊,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昭回坊”和“靖恭坊”两坊之间的分界巷。明代将北京内城分为28坊,将“昭回”“靖恭”二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该坊的南北中心线,巷名为“罗锅巷”。此名有可能是从元代沿袭来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已将明代的罗锅巷改称南锣鼓巷,并将鼓楼东大街中段路北与南锣鼓巷相对的街道称为“北锣鼓巷”。北锣鼓巷在元代为“灵椿坊”与“金台坊”的交界,明代仍为两坊,此两坊的南半部在元代均为官署和寺院,且在明代没有大的变动。清初南、北锣鼓巷均属镶黄旗。清廷规定北京兵、民分城居住,八旗兵住内城,汉民等住外城。南北锣鼓巷的定名,应早于乾隆十五年,当在清初。
自清初至三四十年代,南锣鼓巷内的10多条胡同中由满族镶黄旗户逐渐发展而成。既有大户世家,也有不少小户市民,居民逐渐稠密。南锣鼓巷内的小商号也发展起来,有粮店、菜店、油盐店、猪肉铺、羊肉铺、切面铺、蒸锅铺、炸货屋子(制作焦圈、油炸鬼)小酒铺、饽饽铺、豆腐房、煤铺、井窝子、砖瓦麻刀铺、席箔铺、棚铺、黑白铁铺、喜轿铺、杠房、医馆、药铺、裱糊铺、理发铺、成衣铺、绱鞋铺、绒线铺、文具店、茶馆、当铺等。虽然规模都不很大,但近30种行业也比较齐全了。至于大的商号如绸缎店、茶店、大饭店、金店、银号等,则云集在地安门外大街、鼓楼。


      古老的南锣鼓巷焕发出青春,应该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南锣鼓巷周围,座落着大名鼎鼎的中央戏剧学院,以及国家话剧院、逸夫剧场,这条胡同自然就成为文艺界人士出入的重要区域。逐渐地,一些特色小商店、小餐馆、小酒吧开了起来。在京居住和来京旅游的一些外国人探幽访古,既古老又京味十足的南锣鼓巷非常对他们的胃口;与三里屯和后海相比,这里的店铺少了热烈和喧嚣,有的只是充满人情味道的老北京市井民俗和难得的一份静谧,是探寻老北京胡同及四合院文化,享受闹市中的宁静的绝好去处。

   

      2008北京奥运会,南锣鼓巷也成为官方推荐的民俗旅游景点。



      到京城旅游,不妨到南锣鼓巷走走,体验老北京的胡同风情,感受喧嚣闹市中的那一份宁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莞市汽车网 ( 粤ICP备10001045号

GMT+8, 2025-4-30 13:31 , Processed in 0.19475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