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汽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秋天应很好,还可以更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07:0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国的槐树,也年纸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url=http://yingyu.100xuexi.com/view/examdata/20091017/629A373A-6F09-40CB-9CAF-5FE41591D0C4.html]苏州工业园区[/url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 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 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很高兴,苏打绿用这张专辑让人想起梁实秋的《故都的秋》。吴青峰作为中文系高材生,用一手漂亮的文字勾勒了他心中的秋。如果《韦瓦第计划.冬》也能够继续保持,苏打绿的《韦瓦第计划》系列专辑,在苏打绿的创作生涯里,应该是极具份量的概念专辑。
  
  众所周知,吴青峰这几年的创作力度几乎已经达到巅峰状态,看看今年的发片的港台歌手,合作的数量不胜枚举。《秋》里面的曲子在很早之前就写完,也就是说,歌词与编曲是感知北京之后的创作。当然,其实不用感知北京同样能写出秋的意味。我的意思是,也许营造了氛围,但缺少与这个城市的互动。
  
  《夏.狂热》之于英国,这个孕育过The Beatles,Pink Floyd,,Radiohead,Oasis等伟大乐队的国度,苏打绿自然用摇滚的框架结构点燃夏天的热情。而在《秋.故事》之于北京,文白交替的歌词,加上如二胡、唢呐等传统乐器营造的秋意,为这个充满故事的秋平添几分诗意。
  
  《秋.故事》为了配合秋这个文人墨客喜欢的意向,所以,在配乐以及词曲上,大多从传统乐器和诗词取经。正因为这样,容易出现雷同或者一个调调的问题。当专辑处理的相当好,如《拾橞》,前奏动用二胡与古筝营造的唯美感,被B段的唢呐敲破,气氛立刻高昂起来,犹如神来之笔一般。所以说吴青峰好,在我理解,他的词曲创作都避开了市场上流行歌曲的通病。就比方说点题的《故事》,这样带有诗词画意的作品,是很容易沦落成网上泛滥的古风歌曲。但它真的做到了“多一分则矫情,少一分则无味”。
  
  正如“文青”已经是大众诟病的词汇,青峰式心灵鸡汤也被人不断的讨伐。在我看来,这不是苏打绿的问题,只是社会的问题。举一例,难道说文青一词被污名化了,真正热爱文艺的青年就要放弃文艺了么?
  当然,相比于在《春.日光》和《夏.狂热》曲风和概念上的高度统一,
  
  在《秋》里面,大多数抒情歌难免被看成无病呻吟之作。即便是词曲兼优,也要考虑与整体构架的契合度。尤其是早已曝光的《我好想你》,放在这张专辑略显乏味。其实已经很好了,当然还可以做得更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莞市汽车网 ( 粤ICP备10001045号

GMT+8, 2025-1-9 02:27 , Processed in 0.22681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