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汽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朦胧词”的一点看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16 06:0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刘涛富太梦破碎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家用路由器哪个好些春风,在中国的新诗界家用路由器怎么设置,以北岛、顾城、舒婷家用路由器选购人推出了他们写的朦胧[url=http://club.xilu.com/ityejie/msgview-990407-74524.html]家用路由器[/url推出了他们写的朦胧诗,给沉闷的诗坛带来了一股强劲的旋风。诗和词本是同一母体。朦胧诗的兴起必将影响中国的歌词界。但歌词和新诗又有区别,新诗是一种只供读者在案头欣赏的视觉艺术,可以慢慢地品读;而歌词则不同,它除了可以在案头欣赏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和音乐结合形成歌曲,而后被歌手演唱形成听觉艺术。听众只能通过舞台或电视、广播欣赏歌手的演唱,这种欣赏常常会受到时空的限制。这样说,歌词也可以写的朦胧些吗?很多人认为是不可以的。歌词若要写的朦胧就是存心让听众听不懂或听不大懂了。这难道可以吗?

问题不是可以或不可以,事实上是朦胧词抑或是朦胧歌曲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正视它。我在歌词界还没有看到“朦胧词”这三个字,但从我对歌词的观察和审美中,我觉得朦胧词在词界是有的,所以我就大胆地把它说出来,以期引起词界的关注和讨论。

朦胧词和朦胧诗如出一辙,只是变了个名儿。朦胧词在哪儿?我看有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不少都有些朦胧味,说它们是朦胧词未必不可。特别是港台的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许多写的很朦胧。就以为亚州流行歌坛天王巨星周杰伦打造歌词的方文山为例,他创作的有些歌词就很朦胧,叫你听抑或读一遍两遍常常找不到准确的感觉而悟不透歌词的深刻意境。当然,这些所谓的朦胧词也并不是完全地听不懂或看不懂,一首词中有时也会有佳句妙语,且不乏优美的意象、意趣。就以方文山为例,他的词有些还是基本能看得懂的,但也有一些看不太透,给人以朦胧的感觉。

就以中央电视台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推出的方文山作词、周杰伦演唱的《青花瓷》为例,我对这首歌反复地品读了几遍,觉得还是理解不太透,有一种朦胧感。“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开头两句作者大约是在描述青花瓷的制作过程吧。而后两句的准确含意呢?我感到有些模糊,像读朦胧诗。词中的你是谁?我的揣测大约是作者在怀恋的恋人吧。“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第二节的头两句还好懂,写青花瓷上的仕女图,她那嫣然的一笑如含苞欲放的花朵,一如作者心中的恋人。而第三句“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这地方是指哪儿?也许我这个设问有点多余。这地方听众自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去想象。再朝下看:“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这是写的什么?可能是写青花瓷上的天青色在等艺术家抹上烟雨吧?而我在等你,这个你可能又是作者心中的恋人了。“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伏笔二字也颇耐人琢磨。下面的有些句子也很难叫人琢磨透。如“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这儿的你是指青花瓷,还是指作者心中的恋人?可能还是后者吧。我不好下定义,这只是我个人浅薄的理解。

这样说我并不是对这首《青花瓷》的歌词给以否定,说实在的,我对这首歌还是挺欣赏的。我只是想说这首歌的歌词一如朦胧诗一样有其朦胧之美。这首词至少在我们的眼前营造出一幅很古典的画面,有些意象跳跃很大,如电影的蒙太奇一般。那浓转淡的笔锋,素胚,初绽的牡丹,冉冉的檀香,美丽的仕女,汉隶,江上苍茫的烟雨,被打捞起的月色,跃然而起的锦鲤,袅袅的炊烟等等,组成了一幅诗意盎然的烟雨江南的水墨画,这首歌曲调柔婉,似有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隐在里面。青花瓷是我国传统的工艺,始于唐朝,成熟于元代,明代成为瓷器的主流,到清康熙时发展到鼎峰。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凝聚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这首歌的古典文化气息很浓,作者可能是借写青花瓷怀念一个一如青花瓷一样具古典韵味的江南女子吧,听了还是能给人以美感的,只是觉得这首歌词写的有些朦胧,有些词句叫人很难理解深透。

方文山写的歌词很多,除了这首《青花瓷》外,还有《菊花台》、《东风破》、千里之外》、《七里香》等等,他的词、周杰伦的曲和唱在港台歌坛非常火爆,对大陆歌坛冲击也很大。《青花瓷》一歌的歌词基本上可以代表他创作的风格。

我之所以写这篇短文的目的,是我感到,中国歌词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格局。那种传统的直抒胸臆的或雅或俗或朴素自然或充满诗意的叫人一听能懂的歌词,正在受到一种新的形式的也即朦胧歌词的挑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这类歌曲有很大的巿场,它被许多的青少年所喜受。

吴晓川先生在他对方文山的歌词艺术的评论中说:“在时空转换的感悟中,方文山完成了他的歌词既古典又现代的独特探取。当我们沉浸在他的歌词所构成的相当独到的情绪和情景中时,我们却很难用现代流行的歌词概念去准确地评价他的创作。他的独创性让我们进入到一个纯然的既古典又现代的文词品味中。”(见《词刊》2008年四期)他的这段话很耐人寻味。在品味这一段话时,我想到了两个也是把古典诗词的意境用现代人的语境来展示的词家,一个是陈小奇,一个是毛翰。

提起陈小奇,我们会立即想到他创作的《涛声依旧》,我最早看到把古诗词的意境转化为现代歌曲的就是这首歌。我觉得这是一首写得非常好的歌,刚开始接触这首歌时也感到它的词有一点点朦胧的感觉,但基本上还是可以叫人能听得懂、悟得透的。这首歌的出现受到中国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普遍喜爱,那种人生的苍凉的韵味透人心扉。可惜这类水平的歌曲此后见的很少了。《涛声依旧》不像方文山的有些歌词朦胧的叫人听着读着费劲。这首歌的音乐旋律也很规整,好听易唱,不像《青花瓷》唱着很随意旋律太散淡太口语化。也许这正是它的特色。

毛翰的《天籁如斯》把《诗经》中的几个名篇用现代歌词的形式加以“变奏”,赋予它们以新的意境和情趣。作为《诗经》首篇的《关关睢鸠》:“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诗流传千古了,但现代人如果直接为之谱曲歌唱,毕竟古奥了一点。毛翰在保留并反复这四句歌词的基础上,以现代人的情思和语言进行再创作,共三节:



不要问河边是谁家阿妹

不要问河水为什么流

女儿天生爱戏水

女儿女儿一样柔



河水溅湿了谁的美梦

谁的梦里女儿回眸

水草青青,水鸟儿唱

谁的琴弦把谁挑逗



第三节和第二节基本相同,只是最后一句改为“谁的琴弦为她消瘦”,为整首词划上一个情感的句号。与原诗相比,毛翰变奏的这首词则更适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也为现代人谱曲演唱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词本。因为他把原诗的意境变奏得更为清新更有品韵了。我觉得他的变奏是成功的。既没有破坏原诗的意境,又扩展了原诗的内涵,意象很美,运用了几个设问句,给人营造出一幅水边女儿的美丽画面。

《诗经变奏》这几首,从现代歌词的角度欣赏,我更喜欢《伊人》:



伊人伊人在水一方

从春到夏蒹葭苍苍

小路总是柔弱徘徊

伊人总是梦里新娘

啊,伊人

月儿已被流水漂白

你的美丽让我忧伤



伊人伊人在水一方

从秋到冬白露为霜

箫声总是如泣如诉

伊人总是国色天香

啊,伊人

雁字已经飘零南天

你在风中不要着凉



这首词从文学的角度给人一种凄婉的美,而且音乐感极强,极易谱曲。作者在原诗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审美想象,对其意境又作了新的拓展,诗画交融,令人沉醉。可惜它并没有引起音乐界的注目。

把方、陈、毛三人具有古典情韵的歌词相比较,风格则大不相同。窃以为,毛翰的歌词更接近中国诗歌的母体,能让人读得懂且耐品,不同的是他只是把古诗词变奏了一下,并没有化为表现现代人生活的歌词;而陈小奇的歌词则把古诗词的意境转化为现代人的歌词了,“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整首词诗意盎然,韵律和谐;方文山的歌词虽然从意境上、意象上吸纳了古典诗词的营养,有一种大胆地创新,但他的句式更接近新诗,说的更深点,更接近新诗中的朦胧诗,虽然它也有古诗词的意象,也蕴涵着古典音乐的节奏,但离中国诗歌的母体已有些远了。

我想,中央电视台在春晚之所以把《青花瓷》推出,这说明有关部门对中国的音乐是在提倡百花齐放。要看到,这类朦胧味很浓的歌曲,目前确有相当多的受众,他们大多是一些少男少女,他们是年轻的一代,接受了新的文化教育,文化观念常常很新,在对歌曲的审美上不像我们这一代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太多。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青少年的接受和喜爱是这类歌曲之所以能够生存并有可能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我还是要说,目前,中国大陆歌词发展的主旋律决不是朦胧词。因为中国广大的老百姓目前文化水平还不太高,他们对歌曲的审美虽然在随着时代的前进在不断的提高和变化,但对歌曲的要求基本上还是要能听得懂,知道你唱的啥。如果一首歌曲叫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听不懂,抑或听不大懂,甚至通过曲谱和荧屏上的字幕细读歌曲的歌词,也领悟不透,我觉得这是不太可取的,至少是一种缺憾。

写到这里,我想到乔羽老师的一段话,他说:“音乐这种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严格地制约着它的歌词,使歌词这种文学体裁区别于任何其它文学体裁,即不是看的而是听的,不是读的而是唱的,因此它必须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我觉得乔老这段多年前说的话仍然值得我们考虑,歌词的大境界应是雅俗的结合。回头看历史,古代传留下来的经典诗歌都是能看得懂并能品得出味的。

一首歌曲的成功推出,词、曲、唱、传媒是缺一不可的。词和曲的关系一定要摆正。我觉得当词和曲结合成歌曲时,曲是为词服务的。词是文字的凝成,摸得着,看得见,因为词意清清楚楚,实;曲由于是音符的组合,旋律的凝成,是要用听觉感受的艺术,由于各人的感受会不尽相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和词比,曲则比较抽象,比较虚。词和曲两者是实与虚的结合。旋律的优美动听是目的是为听众诠释并抒发歌词的内涵和意境的。所以歌词在一首歌曲中所占的位置是主导地位,曲只是为词服务的。如果把一首歌比作一只鸟,曲则是翅膀,词是血肉。高明的作曲家总是在悟透词的意境后选择最有表现力的旋律和词结合,这样他才会取得创作的成功。但一首从文字上看到的实实在在的词其意境却朦朦胧胧,唱起来很可能是词被音乐所淹没,听众更多地只是感受到音乐的旋律之美而忽略了歌词的内涵。我寻问了几个中学生,让他们谈谈对《青花瓷》的感受,他们对歌词的理解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说喜欢听周杰伦的歌。

我并不否定朦胧词。在读了许多假而空的诗或词之后我倒喜欢读一点朦胧的诗或词。我觉得朦胧词可以写,它应是歌词园地的一朵花,因为它虽不可能让人完全读懂理解透,但至少能让人被这首词的优美的蒙太奇的意境、意象、意绪有所感染、有所感悟、有所想象、有所思考,这就可以了。一如《青花瓷》。而有些所谓的朦胧词写的晦涩难懂,甚至词句生编硬造,不合语法,我觉得则绝不可取,它们不属于我说的朦胧词的范畴,这种词是对朦胧词的亵渎。

在流行歌曲中,今天,我们发现有些歌曲,歌手在演唱中,歌词采用了汉语和英语相结合的方式,这或许也是一种创新吧,我觉得尝试一下也未必不可,但这种英、汉交融的语汇似也不值得推广。我们这个民族有我们语言的特色,要是丢掉了汉语,被外语统化,我们就会失却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根。

这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新的东西正如潮水般向我们涌来,受港台音乐、外国音乐的冲击,大陆的音乐必然要发生裂变,我们的审美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面对新的潮流,我们有时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一切的文化艺术,包括音乐,歌词,都要在巿场上经历实践的考验而决定其命运。面对势如大潮的流行歌曲,中国的歌词向何处去?忧虑中我们都在研究,在观望,在思考。但我要说中国歌词的大潮流,还是会沿着有中国特色的轨迹前进的。这种特色就是要植根于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民歌的土壤上,并从百年来优秀的新诗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为今天中国人民喜爱的歌曲艺术来。不论你的唱法是民族、美声还是通俗,但你的歌词还是要尽量写的让人能懂,能理解,抑或能给人以感悟、以启发、以美感才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莞市汽车网 ( 粤ICP备10001045号

GMT+8, 2025-4-20 19:03 , Processed in 0.21085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