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汽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福建畲族婚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03:0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畲族婚俗

圣元优博  畲族婚姻传统上极[url=http://vogue.moonbasa.com/shenyuan/a111558944913.html]圣元优博[/url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早婚现象严重,女孩长到八九岁就有媒人来提亲,婚龄多在15岁至19岁,20岁以上结婚的极为个别,忌讳18岁结婚,俗信18岁结婚会受“十八难”。一门亲事从议定到缔结,一般要经过说亲、定亲、娶亲三个阶段,其中少不了看命相、算八字、择吉日、议聘礼、坐花轿、设婚宴等,这些都与汉人的婚俗相似,同时也流传着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习俗。

  提亲时,媒人携线面、红糖等礼物前往女家,若得到答复:“你回去,不要来了。”表明结亲无望。若对方应曰:“你回去再来吧!”则表示有成功的可能。女家不接收礼物,媒人就得第二次、第三次接连登门,女方家长接礼,即表示同意这门亲事。有时,男女两家相距较远,媒人并不回到男家后再来,而是从大门出去,从旁门再进来,或者从后门走出,前门进来,连续三次,也算是跑了三趟。这一礼仪俗称“三下行”。

  畲族婚俗,历来相传是对歌唱和。姑娘出嫁之前,母舅姨姑要请她到家中“做表姐”。当晚就有表弟一辈的小伙子来和她对歌。若“表姐”歌源不绝,镇住对手,自然倍受夸奖。如果“表姐”歌穷曲尽,败下阵来,往往躲入卧房,装病躺在被窝里;表弟们得势不饶人,继续以歌嘲弄“表姐”,有的甚至燃起松枝叶子放到床铺下,把“表姐”熏得发呛,无歌的“表姐”只好忍受。

  迎娶前一天,男方要请一位伶俐机敏、能歌善唱又精于礼教规矩的男子(俗称“亲家伯”或“迎亲伯”)代表男家,挑上丰厚的礼品,带着花轿,到女家接亲。女家鸣炮开大门将“亲家伯”迎进屋。“亲家伯”须晓得谦让,只能于厅堂的右边就坐(俗信:左为大,右为小),主人敬烟,马上要予回敬,连在场的小孩也不例外。如有闪失,便会遭到女家姑娘们的哄笑,乃至燃放鞭炮轰之。为尽量避开“交锋”,“亲家伯”到达的时间,大都选在天快黑之际,即女家开晚宴前不久。晚宴后,厅堂里灯火通明,姑娘们率先发起对歌,“亲家伯”亦亮开歌喉,单枪匹马应战群芳。倘若“亲家伯”能唱新歌巧曲,把对方制服,姑娘们便会以礼相待;如果口讷词穷、或词曲不通,则会被姑娘们狠狠嘲笑与戏弄一通,有的甚至狼狈逃遁。“亲家伯”在女家期间,无论遇到什么嘲讽和挖苦,皆不能动怒生气。这一风俗畲族人谓之“难为亲家伯(迎亲伯)”。



  临近出阁,新娘不管对亲事满意与否,在梳妆前都要以歌当哭。这“哭嫁”除了哭爹娘、哭哥嫂、哭弟妹之外,特别要哭母舅。新娘见到母舅,便扑到母舅怀里边歌边哭边跪拜,倾诉满腔的离情别意:“母舅呀,我来你寮,你杀鸡来又请酒,我今无以报答你,甥女人情真真少。”母舅亦以歌细语抚慰:“你母生你真无用,大来要当别人娘,做人媳妇凡孝顺,自己做家凡富强。”哭闹至力乏了,新娘才肯梳妆打扮。畲族新娘的一般妆束是,身穿绣着五彩图案的蓝大褂,腰缠美丽的彩带,头发上扎着红绒线,戴着传说中畲族始祖高辛皇帝三公主的尖角凤冠。头冠外,扎着四根用许多白矾珠串成的珠带,还插上银钗。头冠下,垂一条一寸宽的红绫带。一块圆形的髻牌,悬挂在额前。妆扮后新娘由母舅扶出厅堂与兄弟“分饭”,新娘含口饭喷些饭粒在兄弟衣襟上,以示吉利。有的地方,新娘要举行“溜筷子”和“吃千斤饭”的仪式。中堂桌上放一碗米饭和两双筷子,新娘双手各拿起一双筷子,交叉着递给站在身后的哥哥,哥哥接过筷子,从新娘的腋下又把筷子放回桌上,此乃“溜筷子”。随后,新娘弯腰低头,从碗里衔上三口饭,吐在手帕中,由哥哥将之包好,放进新娘衣兜中,带往夫家,这叫“吃千斤饭”。

  礼毕,舅舅扶新娘上轿登程。假如当天村中有两个姑娘出嫁、同路而行,一般是让夫家远的先走。后走的因恐“风水”会被先行者带去,于是,要用一只黄牛,角系红布,插上红花在前面“踏路”,意即经牛踏过的道路是“新路”,亦会得到好“风水”。家景好的的畲民还把踏路的牛作为陪嫁品。

  迎进新娘后,在畲歌声中,新郎先向天地,继向祖宗神位行三跪九叩礼。新娘只要鞠躬、作揖便可,毋需跪拜。相传新娘是高辛帝的公主,新郎是驸马,故新郎要下跪叩拜,新娘则不必。福鼎畲民的婚礼中,没有拜堂,只由新娘一人向祖宗三鞠躬,新郎见花轿临门,须躲避以免“犯冲”,直到婚礼结束,才能露面。因此,婚礼实际上是新娘一人演的独角戏。

  婚嫁请酒和闹洞房之际,新人、宾客往往都要引吭高歌以贺喜。或对唱、或独吟,十分热闹。有些地方,新娘婚后并不马上返回娘家,越三五日就得下田劳动。

  在畲族婚嫁的许多环节中,皆以对歌唱和贯穿其间,成为一种十分独特的风俗。1949年后,随着包办婚姻的日趋淡薄,自由恋爱之风愈益浓厚,借对唱山歌而互相熟悉、建立感情,逐渐成为畲族男女青年选择配偶的重要方式。



旧时,除了正常的男婚女嫁之外,畲族民众中还普遍流行“童养婚”、“入赘婚”、“表亲婚”、“交换婚”、“服役婚”等。但忌讳寡嫂与叔叔结合的“转房婚”,俗谓“大哥为父,大嫂为娘”,若行婚配被视为悖逆天理人伦。福鼎的畲民有“对婚制”,即多男子之家以男子与多女子之家互相换取婚姻,一方受女为媳,一方得男为赘。

  1949年以后,畲族传统婚俗有所更新,妇女的合法权益逐步得到保障。但包办婚姻、买卖婚姻、早婚现象还有存在,有的仍行旧式婚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莞市汽车网 ( 粤ICP备10001045号

GMT+8, 2025-4-30 21:22 , Processed in 0.2721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