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汽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三只眼看佤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1 15:5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中国的版图上,移动商街西盟佤山或许需要放大用友移动许多倍才能够略知全貌圣元的地方,千百年来,没圣元佛是一个被世人遗忘的[url=http://www.shengyuan.com.cn/]圣元[/url是一个被世人遗忘的原始村落。

    如果说,佤山还能给世人一点久远的记忆,可能也就是谈及色变的猎人头习俗,实际上,这只是佤族人在原始社会阶段为生存而萌生的一种十分虔诚的信仰,何况这种颇感恐惧的血腥其目的只是为祈祷旱谷的丰收,它不可避免的折射出佤族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纵观历史,天灾或战乱造成严重的社会饥荒,人们为了生存而被迫以同类为食,北宋末年靖康之乱时,江淮之间民众相食;元朝末年,天下动乱,乃兵四起,驻守淮右的官军缺粮,也捕人为食。在那种每个人都面临着饿死威胁的情况下,靠吃人肉来活命尚可理解,何况只是一种猎人头盼丰收的渴望。是愚昧也好,是企盼也罢,作为一段远去的历史,我们大可不必去深究它的功过是非。

一个地方的美永远摆脱不了民族文化的积淀,佤山逐渐被外界所认同和感知,关键在于这块被遗忘的净土是属于民族的,注定了有它值得让文人志士驻足探寻和众生慕名前往的价值。也正因为如此,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创世佳作,让世人开始用第三只眼关注起这块被亡灵超度的圣地,以它独特的原生态美闻名于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人。其实,一首歌并不足以让世人竞相前往,一个民族总要有它值得沿袭的东西,佤族当然也不例外。古老的佤族民间史诗传说《司岗里》,纵然只是一部民间的传说,并无科学依据。然而,透过创世纪里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却不难发现佤族人对大自然的无比崇敬,无论是安木拐与水牛的故事,还是召集动植物大会,疑惑是众生灵帮助人类走出司岗里,无不凝聚着佤族人的信仰与崇拜,昭示着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福音。

我们知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原生态的生活无疑是一种高雅的艺术。纵观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特殊性,地理环境的差别,民族文化习俗的差异,便造就不同的人文文化。正因为有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佤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大量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作为土生土长的佤族,在战争频繁的年代,他们唯有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入侵者方能生存下来,于是,佤族人制作了木鼓。一旦木鼓敲响,就是一个民族力量的凝结,让入侵者闻风丧胆。如今,没有了战争,木鼓也就失去了发号施令的功效,但木鼓的魂韵却得以完整的沿袭了下来。作为一种通天神器,已成为佤族文化的象征,一届届中国佤族木鼓节,敲响的是木鼓,为世人留下的是佤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和青山绿水所带来的惬意。

佤族的生命在于歌舞,“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只是为烘托佤族人对歌舞的热爱和执着。驻足佤山,敲响木鼓,可以纵情的一起载歌载舞,与佤族人同饮同乐,充分感受佤族歌舞的生命力所在,以及佤族奔放、豁达、知足常乐的民族心态。在这片还略带神秘却又无限祥和的土地上,你看到的是人世间一切的真、善、美,从彪悍威猛的镖牛舞、木鼓舞到风情万种的甩发舞、竹竿舞,从节奏欢快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到悠扬动听的《月亮升起来》,对于佤族人来说,只要有歌舞,只要有水酒和稀饭,就是生命的全部,就能够忘我的享受快乐。这种超越生命的生存境界正是早已厌烦城市生活的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佤山的历史融化在千年积淀而弥久不散的文化中,自然的山水勾画出一山一城一潭的轮廓,给它注入了灵魂。连绵的青山犹如一位慈祥的母亲,所到之处,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茂盛的原始森林,行走其间,迎面而来的是一阵阵沁人心脾的凉风,顿觉心旷神怡;一座深藏在深山的现代小城,没有污染,没有喧闹,一切都随意而安,以它独特的民族风格见证着佤山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只见森林不见落叶的勐梭龙潭与小城融为一体,让多少专家学者慕名前来考究,她的风姿、她的博大、她的气度都让人的心灵为之一震,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收获的是一次次心灵的洗涤。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似乎已经厌倦了喧嚣吵闹、尔虞我诈的都市生活,寻找一片恬静的乐土已成为众多城里人的追求,佤山自然也就有了它存在的价值,吸引着各方游客驻足。

佤山,饱含着无限的爱,饱经着历史的沧桑。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佤族人勤劳、豁达、善良。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佤族生活模式,教给了我们一种平和恬淡的生活态度。不虚、不假、不空、不伪、不旧,不刻意追名逐利,那样地温厚淳和,万事随缘。当然,佤山不仅仅是平和安详、秀丽宁静,佤族人也不仅仅只有真诚善良的品德,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更具有勤劳、坚韧的吃苦精神。佤山是贫瘠的,佤山的生活是非常艰辛的,竹筒背水,轮歇耕作,茅屋作伴,曾一度食不果腹。但阿佤人不屈的性格淬出的是刚毅和坚强,他们从远古走来,在这片曾经荒凉的土地上,练就了一副铁打铜铸的肩膀,同时也锻造了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讲述着一代又一代佤族儿女抗争自然、追寻生活的最美篇章。佤族对于佤山生活的炽热延续了千年,升腾起的不仅仅是佤山的传奇,更是一种生生息息的希望。旱谷米荞,春种秋收;稀饭水酒,滋养万物;人与自然,无限和谐。他们是大山里长出的赤松,狂风撼不动,雨雪压不跨,无论在肥沃或贫瘠的土壤都能茁壮成长。这是一个属于山的民族,一个铁血到骨子里的民族,生命始于佤山,幸福来自于佤山,希望寄托于佤山,只有佤山的青山绿水才能把佤族的生命所在讲述的完美无瑕,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

佤山是属于佤族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没有到过佤山的人不会体会到佤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和山清水秀的真正意境。连绵的佤山云雾缭绕,竹林茅屋隐藏其间,千年的木鼓传唱着古老的歌谣。在这块具有太多神秘色彩的土地上,佤族人从远古走来,用厚实的双手在深山老林破土,在悬崖陡坡恳荒,是一部恢弘灿烂的民族文化史。他们耕耘着艰辛,守望着幸福,传承着血与火的古老文化。于是,世人用不再吝啬的第三只眼,在这片承载希望的黑土地上,寻找着人类文明最亲睐的生存之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莞市汽车网 ( 粤ICP备10001045号

GMT+8, 2025-5-7 20:01 , Processed in 0.1767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