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汽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伙伴胜过好父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7:3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好幸福是最大的吗?错! 伙冯小刚伴对孩子有同样的影响菲律宾事件力!
早期教育流入菲律宾事件受的十多年来,哈里斯[url=http://news.dahe.cn/2010/11-25/100534856.html]赫本[/url的十多年来,哈里斯(Harris)先生的“教养论”即父母抚育孩子的方式决定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此论断流传一时。“好父母决定孩子的一生”,“教育孩子从教育孩子的父母开始。”等深入家长的心。弗洛伊德、行为主义等众多流派学者与普通家长都支持这样的观点。
无可否认父母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力,孩子会接受父母的很多价值观,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
问题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真有那么大的话,那同一家庭长大的两个孩子应差不多才是。实际情况却是: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从里到外都十个样。科学的大样本研究证明同一家庭长大的几个孩子的差异跟从众多家庭随机抽取的孩子之间差异一样大。
双生子、血缘关系家庭、收养关系家庭研究表明:基因影响可解释孩子人格特性中的50%的差异,家庭影响只能解释0――10%的人格差异,剩下的40%――50%人格差异受什么影响呢?国外正统的研究结果竟然是:同伴!同伴对我们孩子的影响竟然高达40%――50%!这项研究的研究者是遗传学家:Plomin与Daniels,这个论断在发展心理学上被广泛认可!家庭影响竟然最高只有10%!?。我的天啊!
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孩子不是很关注父母是怎样想的,但是很关心他们的伙伴是怎样想的,他们更需要同伴的认可与欣赏。
看,孩子们从伙伴那里学会游戏,可能他并不喜欢游戏,但为了不被同伴拒绝或嘲笑,我们的孩子学会了游戏。这里希望被群体接受而不被拒绝学习了游戏。―――这是群体奖惩起了关键作用。
我们的孩子经常拒绝某种食物,父母要求也不行,但聚餐时,当其它孩子都在吃这种食物时,我们的孩子竟然也开始吃了!竟然改了哈!――――从众在这里发挥了作用。
我们经常抱怨孩子不吃饭、吃饭慢或挑食,当他跟一群做事快的孩子在一起吃饭时,你会发现他快得很,啥都吃、抢着吃,连抢剩的都吃。――――从众与竞争在这里起了作用。
我们的孩子还会学习伙伴的口音、习惯、行为方式、甚至脏话。
想来孩子们毕竟跟着同伴一起玩、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直到一起工作。从这个观点看,父母的影响只怕是递减的,伙伴的影响却是递增的。
要是让我们自己回想一下,从父母、老师那里学会了什么,多数人都想不起来,但多数人却能说出我们从自己的同伴身上,从伙伴那里学到什么。
若父母抽烟,孩子可能会抽烟,若孩子的伙伴们抽烟,则孩子很可能抽烟。这一点多数家长会赞同,转到另一令父母们头疼的电子游戏问题,玩电子游戏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玩电子游戏的应不多,他们无疑是从同伴那里学来了这一恶习。而且屡教不改,在这里同伴的影响再次超越父母。
哈里斯先生说:如果让一群儿童拥有相同的学校、同伴、生活场所,不管父母影响怎样,他们会成长为相似的年轻人。或整体温和、或整体暴力。。。。。。。这已为国外研究所证明,我在初高中学校里多年的观察亦如此,每次读到这句话,我都非常恐惧,毕竟现在国内初高中学校里孩子现状不容乐观。整体坏掉的情况很严重。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种种现象,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这种文化的影响力就好象风吹,很轻,差不多感觉不到,却能使最坚硬的石头脆掉,这就是风化的力量,无坚不摧!
作为一个多年的父母,理论突然显示伙伴对孩子的影响竟然超越父母,我这当爸爸的很有些失落,虽然我仍不敢完全信伙伴的影响力超越父母,但伙伴对孩子的影响力巨大毋庸置疑,起码跟父母的影响力一个样。
作为一个资深的教师,近日做了一个面向500名初高中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伙伴与同学的影响竟然还超越教师,同伴对孩子的影响竟然要比教师强出三分之一多,我这当教师的又有了第二份失落感。
我们知道,家庭若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环境,则对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巨大,若父母从小忽略孩子,那么他们长大后会用一生去寻找他的归属与爱,若父母粗暴地对待孩子,孩子则可能会形成自负型人格,去伤害别人与他自己的下一代。
经典的案例就是影片《阿甘正传》,阿甘的单亲母亲将所有的爱都给了阿甘,阿甘妈的母爱让人流泪,她坚信阿甘是个不错的孩子并将这样的观念传达给了阿甘,阿甘智商有些问题,他经常挂嘴上的口头禅就是:mum said。。。。。。。。他是个有爱的人,不管他在越南战场上,还是在打球、在海上捞虾,还是对待使他一次次失望的女孩珍妮,他心中始终带着一样东西――――那就是如他母亲一样的爱,他善待他的妈妈、善待他的朋友、善待他的女友,善待他的孩子。这种至爱似可以传承。
同一影片中的另一主角―――阿甘的女友与后来的妻子珍妮则长期受父亲虐待,后来跟奶奶生活在一起,最后离开了家,四处流浪,内心永远不能安定,永远在追求,甚至求助毒品或自杀,她的问题就是她最初的家,二十年后,已成年的她还朝她曾经住过的老房子扔鞋,阿甘给了她爱与安定,但她内心的恐惧感及早年形成的超脱型人格特点仍使她选择了流浪与逃避,只到身患绝症,才终于跟阿甘成了家,用一生的代价都没能完全修正童年家庭产生的负面影响。――――看这个影片,很让人心酸,心酸的另一头则是对西方心理学无比的敬畏。
家庭与父母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力我还是认为是无可置疑的。
可能会有朋友会说:电影与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不能作为说明性案例,我的回答是:心理学大师卡伦?霍妮、弗洛姆等人的专著中就有无数用小说人物作为说明的案例。
将场景切换到当代校园事件:如7个女生在公开场合脱光另一女生衣服这样的事件,相信大家都知道类似的群体事件每天都在上演。群体暴力、歧视、拒绝与隔离的事,在中国差不多每一所学校里都在发生。当孩子面对这样多人的伤害及后续的隔离与歧视,这种心理阴影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消除。对人的负面影响深远。一点也不会比珍妮所受的家暴负面影响差。
孩子的道德为什么恶劣到这个程度?首先是:责任分担,他们觉得人数多,每个人要承担的责任轻;其次,其次,这是一个各司其职的问题,这个孩子只推了她一下,那个孩子不过骂了她一下,一个孩子扯掉了她第一颗钮扣,另一个孩子扯了第二颗。。。。。。只到脱光,最后一个孩子回答老师说:根本没这回事,而受害女孩却承受了各方的伤害――――在公开场合被脱光衣服!
群体在这里放大了每个孩子的邪恶行为,塑造了孩子邪恶的道德,让每个作恶的孩子学到了其它孩子身上所有的恶;还好,群体也会放大孩子的良好的道德行为,极大的塑造一个人优秀的品质,让一个孩子也能学习到其它孩子身上所有的优点。――――这个在心理学上叫群体极化。这种群体极化影响力父母们达不到。
写到这里,我相信很多家长找到对策了,那就是帮助并教会孩子找几个品学兼优的伙伴。参加一些好的群体活动,如夏令营、童子军等。这能很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对比一下父母跟伙伴对孩子的影响,在《阿甘正传中》,珍妮面对的是她的父亲一人的伤害,而脱衣服事件受害的女生面对的却是7人的暴力,是7个人的暴力噢!!即使将热暴力换成冷暴力,结果还是样――会杀死一个人的内在!没有人都长久的生活在群体拒绝之中。鼎鼎大名的戴维?迈尔斯就这样说过。
从时间上分析,一个人出生后的头几年完全跟父母在一起,父母影响占绝对优势(故该早教的还是继续早教),读书后,从幼儿园开始,在学校的时间逐步增加,伙伴影响逐步增强,而相对的父母的影响却在逐步的减弱。从这个分析看,伙伴的作用必将强过父母。在这里我帮父母们想到的对策是:多学习些亲子交流的技巧,加强亲子交流。
从人的生物特性看,人必然逐步独立而离开父母,这一点人跟狼,跟狐没有区别;从人的社会性来说,人必然走向社会化,逐步离开原来的家。同伴、社会、工作对你的影响必然逐步增强。父母的影响渐弱。社会化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
所以,我们的父母培养了孩子好的习惯,孩子的伙伴可能毁掉或促进它。
我们的父母建立了孩子最初的人格,孩子的伙伴却可能改变或促进它。
我们培养了一个充满爱心的孩子,孩子的伙伴可以毁掉它,也可以增进它。
父母都爱孩子,这种爱可能有益也可能大害;孩子的伙伴对孩子可能友好也可能不好,可能有益亦可能大害。
父母与伙伴是孩子安全感天平的两端,哪一端的沉没都会引发大问题,只有两端都好,都没问题才能给孩子真正的安全感与健康的成长。安全感的后面连着的是:智力成长、健康人格、社会性。。。。。等等。
好伙伴胜过好父母可能未必,但好伙伴不输给好父母却是必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莞市汽车网 ( 粤ICP备10001045号

GMT+8, 2025-4-20 19:06 , Processed in 0.20249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