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汽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牺牲公平的教育也一定会牺牲效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11:29: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别打着农奶粉村孩子的旗号反对高考婴儿奶粉改革》一文中,作者谢飞鹤牧场小庆开门见山地写道:飞鹤奶粉年报》1月5日、6日[url=http://biz.cn.yahoo.com/ypen/20110813/526461.html]飞鹤奶粉[/url报》1月5日、6日关于高考改革的两个整版的文章,我有一些不同观点,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中国青年报》1月18日)

  谢小庆的观点是“考试是追求效率的工具,考试所追求的并不是公平”。因而,他反对打着农村孩子的旗号反对高考改革。而我认为,牺牲公平的教育肯定也是牺牲效率的教育,如果大学包括名牌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越来越低,那这样的教育肯定出了问题。

  谢先生说:“30年前,我们为什么要恢复高考?显然是为了‘效率’而不是‘公平’。与原来的‘推荐方式’相比较,考试方式明显有利于城镇居民而不利于农村居民。与‘推荐方式’相比,恢复高考以后城镇居民的子女进入大学的比例明显提高。”也就是说,他认为“文革”期间的推荐制度是一种比较公平的招生制度,只是效率不高而已。

  仅从农村学生的比例看,推荐制度似乎比较公平。但当时能被推荐上大学的大多是干部子弟,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要进大学极难,特别是所谓出身不好的孩子。著名记者范长江的儿子范东生在回忆当年的改革时就说:“当时心里一点儿把握都没有(当时他的父亲尚未平反),但是事实证明,这个高考制度给青年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而不是看你出身怎么样。”

  同时,谢先生认为:“大学中农村孩子比例下降是事实。这一事实是发生在高考‘岿然不动’的情况下,而不是高考改革造成的。引起温总理关注的‘农村孩子上大学比例下降’的问题,并不是高考改革的结果,而是僵化、陈旧的高考制度造成的。”既然谢先生认为大学中农村孩子比例下降是僵化、陈旧的高考制度造成的,那符合逻辑的结论应该是通过高考改革,农村孩子比例应该上升。可仔细阅读谢先生文章,得出的结论似乎是高考改革是为了提高教育效率,可以不必考虑农村孩子在大学中的比例。

  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差别,并不在天分而在后天所受的教育。对于农村孩子而言,即使考分低一点,即使现在去面试没有出色表现(说普通话没城市孩子好,英语口语没城市孩子标准,知识面比城市孩子窄),如果能让他们进入高校,同样可能成为高素质人才。可由于教育制度有问题,很多农村孩子被关在大学校门之外,这既不公平,也影响了效率。

  最后,我想引用一个德国人的话作为文章结尾:“中国的高考需要改革,但是万万不能这样改革,不能动摇公平的基础”,“那些农民不仅仅是个数字,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不仅仅有才华,也有理想。他们可以不满足自己的理想,但是国家一定要给他们一个机会,哪怕这个理想很遥远,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公平的渠道,让他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莞市汽车网 ( 粤ICP备10001045号

GMT+8, 2025-4-30 18:05 , Processed in 0.15885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