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汽车网
标题:
再见了 黑!
[打印本页]
作者:
小真猪奔小康
时间:
2015-2-12 22:17
标题:
再见了 黑!
在这个圣诞节即将好莱坞自制剧有哪些结束的时刻,我看完了NBA互动节目《黑之契约者~流星之NBA互动节目双子》
可以全球知名经纪公司动画了,无论是从剧情[url=http://forum.home.news.cn/post/viewPost.do?id=135156720]篮球互动综艺[/url画了,无论是从剧情上讲还是意义上讲,都是令人感触无法忘怀的。
起初看第一部时感触还不是很深,基本上算是每集一个小故事吧,从各种角度让观者去熟悉那个世界,然后深入探究其中的谜团。
也是从一开始就萌上了黑银,其实两人原本并不是多么深刻的羁绊,只是同伴,更绝对点说只是因为目的相同而走到一起的罢了,但却在逐渐相处的日子里不知不觉间产生了无法割裂的情感。
其实在我看来,黑银之间的情感并不是单单的爱情那么简单,对于没有情感的契约者和DOLL来说,爱情都是非常渺茫的东西。
之所以会产生那样的感觉,也许是受伤时的帮助,也许是小心翼翼的跟随,也许是在放下零钱时不经意的“谢谢”和淡淡的点头,也许是手指按住脸颊扯起的笑容,也许是伸出的手抓到衣角,也许是抬头看着那人时伸出的双臂轻轻的拥抱,也许是在那人即将消失时急切的话语——
不要丢下我一个人。
这是不属于DOLL的感情,却也是真实存在的,属于银的感情。
关于银为什么会成为伊邪娜美,至今还是个迷,大概到特别篇的时候会将清楚吧。
看特别篇的预告时,真的有点激动的说不出话的感觉。
站在海边倾听的声音,当海浪漫过脚趾,天空清澈如同爱人的瞳仁,这时他牵起她的手,在脸颊留下的吻拉长的镜头看不到表情。(老实说,真的很诧异黑也会有浪漫的一面啊...)
用力抱紧的身体,听到他在耳畔说:“我永远不会离开你。”
然后,在此碎裂。
那个少女说:“骗子。”
其实早就看到了一切,没有未来的感情。
《流星之双子》里,银基本上算是彻底的消失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说取而代之(咬牙切齿)的苏芳,老实说早在知道她喜欢黑后就开始非常非常的讨厌这个小丫头,但是,果然还是无法真正的讨厌。
微笑的苏芳,认真的苏芳,努力的举起枪的苏芳,说“讨厌你”的苏芳,哭泣的苏芳,紧紧抓住同伴手的苏芳,至始至终无法杀人无法成为完整契约者的苏芳,躺在黑怀中乞求着誓言的苏芳...
都非常非常的可爱。
《流星》的一开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蜜糖的世界,仿佛是魔卡少女樱的童话,羞红的脸颊,小心翼翼的告白,兴奋的跳跃,家人的温暖,伸出手来被握紧的朋友的手,一切的一切都仿佛最纯白的恋爱般,充满着简单的幸福。
却在那一天所有的一切都改变了。
重要的朋友变成契约者,父亲被杀,弟弟失踪,自己也背负上被追杀的命运,不得不举枪的无奈。
但苏芳至始至终都是无悔的。
我想,她一定也在庆幸着这样的命运,虽然很痛苦,但是因为遇到了那个人,所以,再大的痛苦也一定能够解决,因为不是一个人。
从最初的憎恨到开始讨厌,逐渐的去在意,被打时很痛,可是见不到面时更痛,被喊道名字时很幸福,却因为对方是为了别人而痛苦,思念时心跳会加速,看到温柔的背影时会脸红,哭泣着诉说着心情,大吼着不想要忘记。
最残忍的结局,莫过于忘记。
因为自己不是“自己”而痛苦,可是那不算什么,因为自己是拥有记忆的,和那人在一起的每一天,只属于自己的记忆。
却那样简单的被夺去了。
《流星》的最后,躺在黑怀中的苏芳乞求着最后的誓言,明知道是谎话却依旧祈盼着,能够再一次的,在一起。
如同之前的预告一般,黑说了同样的话,得到了完全一样的回答。
比任何人都沉重的命运,无法达成的誓言,连同这温润的记忆一起,消失殆尽...
故事的最后,踩着过去的路,不同的是身侧已经没有了银发的少女,最后的见面时少女扬起的笑容已不再僵硬。
于是一切都清晰的浮现出来——
倔强的说着最讨厌在定时炸弹的倒数秒中消失的黄,说着有趣的猫,总是面无表情却悄悄跟随的银... ...
既是结束亦是开始。
嘴上一直说着要杀死银的黑却一次又一次的无法下手,在最后抬起头来看着少女的微笑,黑轻轻的微笑。
琥珀说,就是因为那个微笑,我在想啊,我真的完了,为了那个微笑让我做什么都可以。
让一切沉睡,然后再次醒来。
无论过程如何坚信,我相信他们会在一起。
就算是无法解脱的命运,就算面前是地狱烈火,只愿我的记忆里,有你的存在。
------从最后可以看出来,紫苑创造了一个世界,而苏方生活在他创造的世界,这也不难理解,紫苑备份了这个世界所有人的记忆,用这些记忆,和他自己的想象,银的帮助,创造了苏方生活的世界,不能说黑和苏方永远在一起,但黑对苏方说过“契约者撒谎要像契约者一样”,即使不能生活在一个世界,心也能永远连在一起!
-写在《黑之契约者 双子流星》完结之后
欢迎光临 东莞市汽车网 (http://bbs.qc0769.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