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汽车网

标题: 晒“公家”铺张浪费现象 垃圾里竟藏一斤黄铜 [打印本页]

作者: 换个名字使用    时间: 2012-9-29 08:56
标题: 晒“公家”铺张浪费现象 垃圾里竟藏一斤黄铜
晒晒“公家”的铺圣元张浪费

  拾圣元奶粉荒人偏爱工业垃圾
圣元奶粉
  物资流失 垃圣元奶粉 前些日子,我经过一[url=http://www.smarter.com.cn/_mkkfnekkndmflckjlfmelmnllipb-se-ch-1014-c-4/]圣元奶粉[/url前些日子,我经过一处工业垃圾堆放场地,见10余名拾荒人身背箩筐、蛇皮袋“严阵以待”。问其何故,拾荒人笑而不答。少顷,一辆满载工业垃圾的大卡车隆隆驶来。车还未停稳,一个“勇敢”的拾荒人已奋不顾身攀上车去抢先觅宝。待整车垃圾倒下,这些拾荒人顾不得灰尘呛人一拥而上,钩耙齐舞,竞相争夺。我细细一看,工业垃圾中宝贝还真不少:废旧螺钉螺帽、碎钢铁、短电线、断焊条等应有尽有。最后,拾荒人个个面带笑容,满载而归。


  我给一拾荒人递上一支烟,打听捡工业垃圾“效益”如何?他咧嘴一笑:“比捡生活垃圾油水足多了。”他告诉我,有一次他在工业垃圾中捡到一块500多克的黄铜块,着实发了一笔小财。

  国家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业垃圾中有用物资流失,显然与此相悖。拾荒人偏爱工业垃圾,折射出企业厉行节约大有文章可做,大有潜力可挖。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一家机械厂金工车间工作时,职工几乎人人皆知要搜集废弃的螺钉螺帽、短电线、断焊条等,使之重新有用武之地。当时不仅节约蔚然成风,而且有制度保证。例如金工车间机床加工下来的铁屑铜屑铝末,须按规定放置在不同的箱内,其他有用的废旧物资分门别类置放,申领工具原材料有严格的审核批准制度……出厂的工业垃圾中极少夹杂有用物资。这样的好传统应大力发扬,国有企业尤其应建章立制防止浪费。

  上海杨浦区 陈祖龙

  纸张敞开供应 打印随心所欲

  办公用品 浪费惊人

  说起身边的浪费现象,真是无处不在,如果加上“铺张”两字,几乎无不与“公”字关联,办公用品的浪费现象十分普遍、惊人。

  就笔者所在公司而言,办公经费是否超支不得而知,但种种铺张浪费现象着实不少。尤其是笔墨纸张等办公用品,由于敞开供应,有些人使用时大手大脚。比如签字笔,以前用完换个笔芯就行,现在整支笔顺手就丢到垃圾篓了。一个部门一年下来不知要扔掉多少。

  再就是打印复印纸消耗惊人,造成的浪费更为严重。一些人为了图省事,从不用双面打印,几十页的文件资料一股脑儿地打印出来。这样既浪费纸张,也不便存档。更有甚者,打印资料时非常草率,不管是草稿还是样稿,他们不是先打印一份校对,而是打印复印出许多份,结果一旦有一处修改,整个材料都成了废纸。

  还有,对一些会议文件和资料并不是根据需要进行复印。由于缺乏针对性、没有计划,很多资料不限量地复印,常常造成会议结束后不少资料原封未动,着实令人心疼。

  如此随意造成的浪费,累积起来数字惊人。

  呼吁大家一定要改改一些不良习惯,树立节约、环保意识,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也应采取有效措施,杜绝此类浪费现象。

  安徽合肥市 李秀莲

  “开会必需品”堆积如山

  逢会送礼 已成惯例

  时下,在不少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凡开会就要发物品:小到签字笔、笔记本、公文袋,大到高档茶杯、公文包乃至衣物、现金。这种借开会之名发“物品”的现象,群众甚为反感。

  当然,一些特别值得纪念的会议,承办方统一制发一种花钱不多又确有纪念意义的小礼品,赠予大家作纪念,还情有可原,但逢会就发物品,确实没有必要。按理说,笔、本等物品应由与会者自己准备,如今似乎理所应当地由承办方准备。因每次开会都发,一些单位领导干部办公桌上的“开会必需品”堆积如山,这是一笔多大的浪费啊!

  另外,开会发茶杯、公文包、衣物、现金等,明显是借会议之名为与会人员谋私,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更是格格不入。

  湖北通山县委 林何 郑望飞

  吃一半倒一半

  餐桌浪费 相当普遍

  “这盘辣子鸡吃了不到1/3,倒了怪可惜的,打包带走吧。”“算喽,带着既不方便又丢面子,反正是单位买单,丢就丢呗。”

  不久前,我随县里教育系统领导巡回检查全县中小学开学工作情况。一所乡中心学校出于礼节,安排我们在当地一家比较有名的辣子鸡饭店就餐。餐饮结束后,看到盘子里还剩许多鸡肉将被服务员一一倒到残汤废水桶里时,有些老师心里痛极了,不禁叹息道:好可惜呀,太浪费了!

  “我们这儿是当地各单位公款接待指定饭店,无论单位接待领导或客人,还是本单位职工们集会就餐,经常是吃一半倒一半,有时顾着喝酒很少吃菜,剩得就更多了。这种现象见多不怪,没什么可惜的。”店老板听到老师的叹气声,如此解释。

  在接下来的检查中,我发现,不仅公款接待存在浪费现象,许多学校食堂也同样存在。在一所乡中学的学生餐厅,餐厅大门外整齐地摆放着七八个泔水桶,随着学生一批批离去,泔水桶的剩菜剩饭逐渐装满。餐厅外面的草地上,没有动过嘴的馒头星星点点。当被问到“还没吃过的馒头扔了不可惜吗”时,一位刚偷偷把馒头扔掉的男同学理直气壮地说:“不好吃便扔了,没啥可惜的。”

  贵州晴隆县 李拼鳌

  一边空调运转 一边窗户敞开

  如此纳凉 莫名其妙

  去年暑期的一天,我去一“公家”单位办事。一进他们办公室,顿时感觉清凉舒爽,凉风飕飕地扑面而来。大概15平方米的办公室内有两人在办公,他们似乎感觉有点冷,时不时地摸摸裸露的胳膊。我抬眼看了一下墙上的空调,温度显示为17摄氏度。当走近靠窗户的工作人员时,我才发现,虽然空调高速运转,但窗户却敞开着,因为有纱窗,不仔细看还看不出来,只有走到窗户旁才能感觉到室外的热浪。我一边办公事一边半开玩笑地问:“领导,你们咋敞着窗户开空调啊?”工作人员的回答差点没把我气晕:“屋里这么凉,中和一下。”如此纳凉,真是莫名其妙!

  又要到暑期了,希望吃“公家饭”的工作人员在享受空调清凉的同时,不要再搞这种莫名其妙的浪费了!

  河北衡水市 杨柳明

  电扇转着 空调吹着

  人走灯亮 电脑不关

  最近,我去县里某机关办事情。看到机关办公楼里的陶瓷地砖锃亮,每个办公室都有宽大的办公桌,办公环境十分舒适。

  来到一间办公室,我发现门开着,室内空无一人,而大灯亮着,电扇转着,空调吹着,电脑开着。一旁的办公桌上堆积着各种“信息”、“简报”、“内参”等;环顾墙角,还有堆积的报纸杂志。仔细看了看,许多资料根本没有打开过捆,难道用公款订报刊是用来束之高阁的吗?

  如此看来,一些机关办公室内的浪费现象真是严重。

  河南夏邑县 徐永忠

  评论:小习惯隐藏大问题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幼儿园时,我们便开始背诵这样的诗句。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眼里的“辛苦”好像越来越少,随手丢掉的东西似乎是越来越多。

  铺张浪费,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讲究排场而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与勤俭节约相对,铺张浪费也是一种价值标准,然而历来就不为人们所提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眼下胡花乱铺张,往后日月空荡荡”……相关古训和论说一直被传承警世。铺张浪费,小可毁人败家,大可害世误国。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内涵。“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这句名言人们耳熟能详。“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也多次写入党和国家的各类文件之中。正是靠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我国才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但由于人口基数大、资源负担重,我国的发展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然而,综观我们的实际生活,浪费现象比比皆是,从今天刊登的读者来信中可见一二。本期我们首先晒出的是,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因不良习惯而造成的铺张浪费现象。有统计显示,国家机关的人均年耗电量为普通居民的10—20倍,浪费资源可见一斑。

  白天开大灯、打印无节制、电脑总待机……凡此种种办公室里的不良习惯,在不少公职人员眼里被看作是不拘小节。现在,确实很少有人把铺张浪费看成是不良行为,相反却常将其视为做人做事“热情大方”的表现。

  更有甚者,一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花起公家的钱来毫不手软,尤其是某些领导公款消费时喜欢讲排场、比阔气,“不花自己的钱不心疼”,甚至“不花钱才心疼”。

  为什么有些钱花得那么容易,为何有些“公家”浪费现象难以遏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曾说:“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最为经济;花自己的钱给别人办事,最有效率;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最为浪费;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最不负责任。”一个人如此,一些政府部门也是如此。所以,今天再度谈及这个话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表示:“如果我们紧一紧、省一省,一年省几千亿元是不成问题的。”九三学社向全国政协会议提案建议,将“三公消费”浪费纳入刑法调整范围,让浪费有罪深入人心。

  有专家表示,铺张浪费之所以司空见惯,既因为它的分散性,也因为它的普遍性,使人们见怪不怪。然而,恰恰是这种日常的、普遍的、分散的铺张浪费之风,其危险性可能比一些腐败大案、要案更大,后果更为严重。俗话说,聚沙成塔,积少成多,习惯成自然。这些不良的“吃公”习惯,很有可能会酿成贪污腐败的大问题。

  再者,虽然浪费每一度电、每一升水有公款埋单,但是有谁能够为社会减少的这份能源埋单呢?事实上所有的浪费,都是对公共资源和公共财富的浪费。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每一个人,尤其是国家公务人员,必须树立高度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改变不良习惯,节约资源,减少能耗。




欢迎光临 东莞市汽车网 (http://bbs.qc0769.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