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查印度媒体,果然看到了一场大争论。一个印度教团体就公开在网上抵制该电影,称其将印度教徒描绘成恐怖分子,有悖社会真实。(的确,这部电影和很多“外来人”拍摄的电影一样,对于复杂社会矛盾采取了极度简化的方式。现实题材电影高下,往往在此。)而更多的争论,则在于电影是否该拿奥斯卡,是否代表印度。虽然这部电影主创人员不是印度人,但因为它是印度题材,而且用了印度演员、音乐和录音师等,所以也被印度国人当成自己的电影。于是,很多印度媒体包括个人博客讨论的焦点都在于:此片是否反映了印度过多阴暗面?是否给印度这个国家带来了耻辱?(大概此前很多印度电影都是风花雪月掩盖社会现实的?这个题目值得好好研究)对此,在电影中曾被提到的印度影星Amitabh Bachchan就公开说:如果拿到奥斯卡奖,当然好,对幕后影人是个奖励;如果拿不到,更好,因为印度电影应该有自己的标准,不必仰人鼻息——这套说词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看上去,印度人关注的,与电影本身是否足够深刻无关,而更关注电影获得的荣誉和民族意义。这是不是第三世界文艺评论的一个共同特点呢?Amitabh Bachchan面对印度媒体的原话,十分具有启发性。他说:“印度电影从来都是站在前列,从来都是最好的。而奥斯卡则自成一派。”“India cinema has always stood first, stands first, is the best, Oscar has its own place。”侧看近邻印度如此思维,我们自己又怎样呢?想象《贫民富翁》如果在中国拍摄是什么命运就知道了。